省城中山路“锦绣”专卖店的一炮而红,如同一颗投入商业湖面的璀璨星辰,其光芒与涟漪迅速超越了单一门店的成功,照亮并激活了“锦绣”“两条腿走路”战略的整盘大棋。每日报表上那节节攀升、远超预期的销售数据,以及店内络绎不绝、甚至从周边县市慕名而来的顾客,都在清晰地昭示着一个事实:自主品牌专卖店这条路,不仅走得通,而且潜力无穷,是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康庄大道。
然而,苏晚的野心,绝不止于在省城树立一个孤立的时尚地标。她的目光,早已越过中山路的喧嚣,投向了省域地图上那些同样闪烁着经济活力的主要城市。直营模式虽好,但投入巨大,管理半径有限,扩张速度必然受到制约。若要快速将“锦绣”的品牌旗帜插遍全省,乃至为未来的全国布局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借助更强大的力量——加盟商。
苏晚亲自挂帅,召集了赵晓明、陈雪、周文斌以及专卖店的店长和优秀店员,成立了一个临时的“加盟体系筹备小组”。会议室内,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要点。
“我们不能只告诉加盟商‘锦绣’很赚钱,”苏晚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要给他们一套清晰的、能让他们也赚钱的方法论。第一家店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各个环节精心设计和严格执行的结果。”
他们像解剖麻雀一样,将首家店的经验拆解、分析、固化。总结出核心商圈、人流质量、展示面、面积需求等具体量化指标。 将装修风格、灯光布局、货架材质、logo应用规范等,制作成详细的《SI(空间识别)手册》,确保每一家店都保持统一的视觉调性。
产品陈列方面,制定了按系列、色系、主题进行陈列的规范,甚至具体到衣架间距、叠装标准。同时,将从迎宾、需求探询、产品介绍、试衣服务到送客的整个流程标准化,编写成《服务礼仪手册》。另外,建立了统一的货品管理、库存盘点、收银操作、会员管理系统和报表体系。最后,总结了开业活动、节日促销、会员权益等有效的营销模式,形成模板。这套凝结了首家店心血与智慧的《“锦绣”品牌加盟运营管理手册》,成为了渠道扩张的“圣经”。它意味着,“锦绣”输出的不仅仅是产品和品牌,更是一整套成熟的零售管理解决方案。
然而,加盟商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难度,呈几何级数加大。
首先,是加盟商资质的鱼龙混杂。招募广告一经放出,咨询电话几乎被打爆。前来洽谈的人三教九流,背景各异:有积累了第一桶金、渴望转型的个体户;有看好服装行业前景的机关单位停薪留职人员;有凭借地方人脉想要“占个坑”的干部家属;甚至还有纯粹抱着投机心态、对服装零售一窍不通的“土老板”。
如何从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实力、有理念、愿意与“锦绣”品牌长期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成了首要难题。赵晓明负责初步接洽,往往被各种夸夸其谈或斤斤计较弄得头晕眼花,难以甄别。
其次,是标准化执行的巨大挑战。即使签订了加盟合同,拿到了厚厚的运营手册,远离总部的管控,加盟商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标准,成了最大的问号。有的加盟商为了节省成本,在装修材料上偷工减料,导致店面效果大打折扣。有的随意变更陈列,将不同系列的产品胡乱堆放,严重破坏了品牌形象。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更高利润,私自引入一些劣质、廉价的杂牌服装,与“锦绣”正品混在一起销售,严重损害品牌声誉和消费者权益。服务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有些偏远地区的加盟店店员,培训后很快流失,新招的店员服务意识淡薄,与品牌要求相去甚远。
某日苏晚接到一位老客户的电话,抱怨其在某地级市“锦绣”专卖店购买的衬衫存在质量问题,且店员态度恶劣。苏晚派人暗中调查,发现那家加盟店不仅私自采购了次品面料仿制“锦绣”的畅销款,还在店内销售其他品牌的滞销品。这颗老鼠屎,差点坏了一锅汤!
质量控制的风险,从自家严格管理的生产线,延伸到了遍布各地、难以实时监控的加盟店。任何一个加盟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对辛苦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造成毁灭性打击。渠道扩张带来的管理压力,如同一张不断扩大的、布满敏感神经的网络,任何一处的震颤,都牵动着苏晚的神经。
面对这全新且复杂的局面,苏晚和林长河再次展现了他们之间天衣无缝的默契与分工。感情线融入到了具体的工作分配中,夫妻二人各司其职,配合无间。
苏晚作为品牌灵魂和战略大脑,毅然扛起了制定加盟标准和构建培训体系的重任。
她深知,堵不如疏,严格管控的前提,是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建立共同的利益基础。她主导升级了加盟商审核流程,引入了更加严格的资质评估和背景调查表格,并明确提出了“理念认同、资金实力、当地资源”三大核心筛选标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七零锦绣小农媳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