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希特教授的这个要求,正中何维下怀。
他要的,从来都不是在口头上说服对手。
他要的,是在现实中,彻底碾碎他们的认知。
“当然可以,里希特教授。”
何维站起身,第一次正式回应。
他没有走向那台复杂的设备,而是走到了办公室角落里,一台看上去极其简陋的操作台前。
这个操作台,更像是某个车间淘汰下来的旧桌子,上面只摆放着几个大小不一的旋钮,一块老旧的电流表,还有一个闪烁着绿色荧光的,像是雷达屏幕一样的东西。
两位德国专家看着这个简陋得近乎原始的控制台,再次皱起了眉头。
在他们的认知里,一套热处理设备的心脏,应该是那些由精密继电器和复杂线路构成的控制柜。
眼前这个东西,简直像个收音机。
何维没有理会他们的疑惑,他对身边的刘总工和王振点了点头。
“开始吧。”
刘总工亲自走到那台“离子渗氮炉”前,放入了一根和上次一模一样的40铬钢传动轴,然后关上了厚重的炉门。
王振则打开了真空泵和预热电源。
设备开始发出低沉的轰鸣,一切都和上次试验时一模一样。
年轻的汉斯拿出一个笔记本,准备开始记录关键数据。
他走到操作台边,俯下身,想看看那个老旧的电流表和温度表上的具体读数。
但何维却伸出手,拦住了他。
“施密特先生,”何维指了指那个闪烁着绿光的圆形屏幕,“今天,我们不用看那些东西了。”
汉斯一愣,不解地看着那个屏幕。
那屏幕上,只有一些不断跳动着的,毫无规律的绿色波纹。
就在这时,炉膛内的真空度达到了预设值,炉温也缓缓上升到了500摄氏度。
何维的手,放在了主电源的那个红色按钮上。
但他并没有像上次一样直接按下。
他的目光,落在了林秋宜身上。
“林助理,麻烦你,去把我们实验室的‘宝贝’请过来。”
林秋宜微笑着点了点头,转身走进了旁边一间上了锁的房间。
片刻之后,在所有人好奇的目光中,她抱着一台“奇怪”的机器走了出来。
那台机器,外形像一台笨重的打字机,但却没有打字机的按键,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几十个拨动开关和旋钮组成的面板,还有一个小小的,只能显示一行数字的显示屏。
当汉斯看到这台机器时,他的眼睛瞬间瞪大了。
“Z80……微处理器?”他失声喊道,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你们……你们有计算机?”
在1982年的中国,计算机是比大熊猫还要稀有的国宝级设备,只有在国家最顶尖的科研单位里,才有可能见到一两台用于科学计算的大型机。
而眼前这个,是何维在AI的指导下,用各种进口电子元器件拼凑出来的“土制单板机”。
何维熟练地用一根数据线,把它和那个闪着绿光的圆形屏幕,以及操作台连接起来。
在那些拨动开关上,飞快地拨动了几下,像是在输入一段神秘的指令。
小小的显示屏上,亮起了一行绿色的数字:
【目标硬度:HRC 70】
【目标韧性:≥45 J/cm2】
【表面渗层深度:0.5 mm】
何维输入完参数,没有再做任何动作。
他转过身,对满脸震惊的两位德国专家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里希特教授,施密特先生。接下来的过程,将不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
“我为这台设备,设计了一套‘全闭环自适应控制系统’。它会根据预设的目标,以及实时监测到的炉内等离子体辉光光谱,自动调整所有的工艺参数,直到达到最完美的处理效果。”
这番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里希特和汉斯的心中轰然炸响。
全闭环!
自适应!
自动控制!
这些词,在80年代初,对于热处理领域来说,简直如同天方夜谭。
当时的德国,最先进的设备,也只是实现了“半自动控制”,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根据仪表盘上的数据,手动进行调整。
而何维现在告诉他们,他已经实现了全自动的控制!
“这……不可能!”汉斯下意识地反驳道,“辉光光谱的分析,需要庞大的数据库和极其复杂的算法!就算是我们柏林洪堡大学的大型机,也不可能做到实时分析和反馈!”
何维笑了。
他指了指那个闪烁着绿色波纹的圆形屏幕。
“施密特先生,你看的不是雷达。那是我们自己研制的,一台简易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它的原理,其实和分析天体成分的光谱仪一样。”
“当不同能量的氮离子轰击钢材表面时,会激发出不同波长的辉光。这台仪器,可以捕捉到这些辉光,并把它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字信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