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钠的讲述还在继续:
“洪武十三年正月,随着胡惟庸被处死,胡惟庸案在当时看来,已经告一段落。朱元璋当时也并不想深究下去,毕竟那时北元势力尚存,盘踞辽东、漠北、云南等地,朝廷仍需倚重武将,稳定压倒一切。”
他话锋陡然一转,天幕下的气氛瞬间再次绷紧!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整整十年之后,洪武二十三年,这桩本已尘埃落定的案子,会被人以更加猛烈、更加酷烈的方式,再次翻了出来!而这一次,要怪,恐怕就得怪到一个人头上——韩国公,李善长!”
“哐当!”
天幕下,奉天殿前,刚刚还因自己急智救了汤和女儿一命而稍感自得的李善长,在听到自己名字被点出的瞬间,手中一直紧握的玉笏竟然脱手掉落,在金砖地面上发出清脆而刺耳的声响!
他整个人如遭雷击,僵立在原地,花白的胡子微微颤抖。洪武二十三年? 自己……自己居然活到了那个时候?那岂不是……岂不是已经七十七八了?在这个时代,能活到古稀之年本是值得自豪的寿数,可如今天幕点名,这长寿似乎……并非吉兆!
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种盘点历史的冷静:
“我们来看一下时间线。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大明开国最初的六位公爵:常遇春早逝;邓愈在洪武十年病故;曹国公李文忠,我们讲过,死于洪武十七年;魏国公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而郑国公常茂,更是在洪武二十年就被废黜。开国六公,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就只剩下了两位——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
“而这两位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他分析道,“宋国公冯胜,长期统兵驻守在北平、太原等北方重镇,几乎不参与朝廷中枢的事务,远离权力中心。反而是早在洪武初年就已经主动辞去丞相之职,看似退居二线的韩国公李善长,却一直以其开国元勋、淮西旧部领袖的身份,在朝野内外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人脉网络。”
这时,天幕上网友的评论再次如潮水般涌来,充满了后世的戏谑与尖锐:
【网友“年龄不是问题”调侃:77岁?那只是韩国公生命的下限!】
【网友“老当益壮”补充:啧啧,据说这老爷子七十多了还纳了一房小妾呢!精力旺盛得很!】
【网友“历史类比帝”引用典故:谁说七十就不能搞事情了?别忘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也七十多了!】
【网友“太子党分析”试图理性分析:其实这个案子是太子朱标亲手办的,说明朱元璋最初可能并没想下死手,还是给了李善长面子的,只希望他服个软,彻底退休养老就算了。可这老头偏偏梗着脖子破口大骂,简直是生怕皇帝不杀他!】
【网友“唯一幸存者”指出:最后就连他那个公主儿媳妇,也仅仅只保住了李祺自己这一支血脉,其他全完了。】
【网友“因果报应”更是语出惊人:当年司马懿指洛水发誓没射中的那支箭,绕过了大唐的李靖,万万没想到,几百年后正中我大明韩国公李善长啊!】
【网友“阴谋论延伸”甚至提出更骇人说法:我看啊,曹国公李文忠的死,恐怕也跟李善长脱不了干系!别忘了,那个被处死的淮安侯华中,可是李善长的铁杆队友!】
这些来自后世、真假混杂、极尽调侃与指控的评论,如同无数根冰冷的针,密密麻麻地刺进了李善长的心口!
他刚刚还在为自己可能享有的高寿而闪过一丝隐秘的庆幸,转眼间,这长寿就成了“老而不死是为贼”的罪证!他位极人臣,被视为淮西领袖,此刻却成了“司马懿”般的阴谋家!甚至连李文忠之死、华中之事,这些他此前从未想过会牵连到自己的事情,都被网友毫不留情地扣了过来!
“噗——!”
急火攻心之下,李善长只觉得喉头一甜,一股腥热猛地涌上,竟是一口鲜血直接喷了出来,身形踉跄着向后倒去,幸好被身旁眼疾手快的汤和一把扶住。
“冤枉……陛下……老臣……老臣冤枉啊……”他脸色惨白如纸,气息微弱地申辩着,但眼神中已经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绝望。他精明一世,善于审时度势,却万万没想到,自己最终的结局,竟会是因为“活得太久”、“影响力太大”,以及那莫须有的“破口大骂”!
活久了,原来也是一种原罪吗?!
天空中的巨幕,冰冷地映照着他瞬间崩溃的模样。那来自未来的“判词”,已然将这位大明第一文臣,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将胡惟庸案的余波推向了高潮:
“考虑到胡惟庸当年正是由李善长一手举荐提拔,朱元璋此次清算,可谓是老账新账一起算。借着处置李善长的由头,他下令重新彻查胡惟庸案,其波及范围之广,远超洪武十三年的那次。”
朱迪钠的语气带着一丝历史的沉重,开始列举那场席卷朝野的风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