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18万...”张涛的声音都在发抖,“这还不到《校园往事》的零头...”
高浪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看到《遇见》的上座率时,心沉得更低了——平均上座率只有12%,有的场次甚至只有两三个观众。
“这根本不是电影的问题。”张涛红着眼眶,“是排片!是宣传!他们根本不给我们机会!”
高浪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把剩下的面条吃完。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数据不会骗人,市场的残酷就摆在眼前。
下午他们去了一家位于大学城附近的影院,负责人是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女孩,叫陈雪,说话还带着学生气。她看到高浪时,眼睛亮了一下:“高导?我看过您之前在网上发的拍摄日志,特别喜欢你们剧组的氛围。”
高浪有些意外:“你看过?”
“是啊,我也是学电影的,特别佩服您这种坚持拍自己想拍的故事的导演。”陈雪一边帮他们贴海报,一边说,“其实我们影院经理不太愿意给《遇见》排片,但我觉得这电影肯定好看,就偷偷申请了一个黄金场次,晚上七点的。”
“真的?”张涛惊喜地问。
“嗯,但只有一场。”陈雪有些不好意思,“我能力有限,只能做到这些了。”
“足够了,谢谢你。”高浪真诚地说。在接连遭遇冷遇后,这点温暖显得格外珍贵。
傍晚时分,刘一菲和陈默也赶到了这家影院。刘一菲化了淡妆,却掩不住眼底的疲惫,陈默则特意穿了件和电影里老周同款的中山装,引来不少路人的目光。
“路上碰到几个学生,给他们发了宣传单,说晚上会来看。”刘一菲把一叠宣传单递给高浪,上面有不少手写的签名,“都是冲着陈默老师来的。”
陈默笑着摆手:“是冲着电影来的,我就是个配角。”
晚上七点的场次,上座率竟然达到了60%,大部分都是附近的大学生。电影放映时,高浪和刘一菲他们坐在最后一排,紧张地观察着观众的反应。
当看到林晚星在雪地里追老周的三轮车时,他听到前排有个女生在小声啜泣;当老周说出“人这一辈子,就像走夜路”时,后排传来几声叹息;当片尾字幕升起,刘一菲的歌声响起时,整个放映厅安静得能听到呼吸声。
灯亮起时,先是零星的掌声,然后越来越响,最后变成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足足有三分钟。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站起来说:“高导,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跑到刘一菲面前,眼睛红红的:“菲姐,你的表演太好了,我完全没认出你是刘一菲,你就是林晚星!”
陈默被一群学表演的学生围住,问他怎么把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演得那么传神。他只是笑着说:“用心去感受,角色就活了。”
离开影院时,高浪的手机响了,是陈雪打来的:“高导,刚才有观众看完电影,专门去买了明天的票,说要带朋友来看。还有人问我们为什么不多排几场,我说...我说我会向经理申请的!”
挂了电话,高浪望着夜空,突然觉得没那么冷了。他转头看向刘一菲,她正仰着头看星星,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月光洒在她脸上,柔和得像一幅画。
“你看,”高浪轻声说,“还是有人愿意听我们讲故事的。”
“嗯。”刘一菲点头,眼里闪着光,“只要有一个人愿意看,我们就没白努力。”
张涛突然指着手机喊起来:“浪哥!菲姐!你们看!豆瓣评分出来了!8.7分!”
高浪赶紧点开豆瓣,《遇见》的条目下已经有了几百条短评,几乎全是好评:
“没有狗血剧情,没有强行煽情,却看得我泪流满面。这才是真正的电影。”
“刘一菲的演技惊艳到我了,原来她不只会演仙女。”
“老酒馆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透着温暖,看完想给远方的朋友打个电话。”
虽然票房依旧惨淡,但看着这些真诚的评价,高浪突然觉得,那些被嘲讽、被轻视、被敷衍的瞬间,都变得值得了。
回到住处时,已经是深夜。高浪躺在沙发上,翻看着手机里的票房数据,18万的数字依然刺眼。但他的心里却不像早上那么沉重了。他知道,《遇见》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虽然暂时只激起了小小的涟漪,但他相信,随着口碑的发酵,这涟漪终会变成巨浪。
他想起那个在大学城影院哭着说“这是最好的电影”的男生,想起那个偷偷给《遇见》加场的陈雪,想起那些在深夜写下长评的观众。他们就像黑夜里的星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
手机屏幕亮起,是刘一菲发来的微信:“早点休息,明天还要继续跑影院。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不后悔拍了这部电影。”
高浪回复:“我也是。”
放下手机,他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电影里的画面:林晚星在老酒馆里擦拭酒杯,老周坐在角落安静地喝酒,雪花落在窗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
他知道,属于《遇见》的战斗才刚刚开始。明天,他依然要面对惨淡的排片,要忍受同行的嘲讽,要奔波在各个影院之间。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终于明白,好的故事从来都不需要靠排片和宣传来证明,它会像春天的种子,即使被埋在厚厚的土壤里,也终会破土而出,绽放出最美的花。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像一条通往黎明的路。
喜欢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