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结束后的第三日,苏明远独自漫步在省城的街头。秋风萧瑟,落叶满地,仿佛连天地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放榜而屏息等待。街道上的气氛显得格外微妙——既有一种节日般的兴奋,又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
状元糕!热腾腾的状元糕!吃了保佑金榜题名!街边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生意异常红火。苏明远看到不少考生模样的年轻人围在摊前,虽然囊中羞涩,却还是咬牙买上一块,仿佛这样就能为自己增添几分运气。
他摇头轻笑,这种心理在任何时代都是相通的。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一些象征性的仪式能够改变命运,哪怕理智告诉他们这只是自我安慰。
转过街角,苏明远来到城中最繁华的书市。这里平日里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但在放榜前夕,更是热闹非凡。各种传言和消息在这里汇聚、发酵、传播,如同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换中心。
听说了吗?主考官王安礼昨夜在府中宴请了几位副考官,席间谈论颇多,一个消息灵通的书商压低声音对围观的考生说道,有人听见他们提到今年的策论题答得好的不多,可能要降低录取标准。
当真?立即有人追问。
我这消息来源可靠,绝不会有假,书商拍着胸脯保证,不过话说回来,即使降低标准,竞争还是激烈得很。
苏明远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中暗自摇头。这些所谓的内幕消息,十有八九都是传言附会,甚至是书商为了吸引客人而编造的故事。但围观的考生们却听得津津有味,仿佛这些消息真的能决定他们的命运。
苏兄!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苏明远回头,看见陈彦回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
彦回兄,看你这神情,莫非有什么好消息?
倒不是什么确切的消息,陈彦回四下张望了一下,拉着苏明远走到相对僻静的地方,只是刚才在茶楼里遇到一个认识的书吏,他说今年的试卷已经开始评阅了,预计三日之内就会有结果。
那倒是比预期的要快一些,苏明远点点头,不过这种等待的滋味,确实让人煎熬。
是啊,陈彦回长叹一声,这几天我是寝食难安,反复回想考试时的答题情况,越想越觉得哪里不妥。你呢?有把握吗?
苏明远沉吟片刻:倒也不敢说有十足把握,只是尽了力而已。成败在天,我们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这番话说得云淡风轻,但苏明远心中却并非如此平静。作为现代人,他当然理解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也知道除了实力之外,运气、心态、甚至是评卷老师的主观偏好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但正是这种理性的分析,让他对结果既期待又忐忑。
两人一起走向城北的白鹿书院。那里聚集着许多等待放榜的考生,氛围相对文雅一些,不像街市上那样嘈杂。
书院的庭院里,三三两两的考生或坐或立,有的在低声交谈,有的在默默读书,还有的在练习书法。苏明远注意到,大家的神情都有些紧绷,那种表面的从容下掩藏着内心的焦虑。
诸位,一个年约四十的中年考生站起身来,对大家说道,与其在这里胡思乱想,不如我们来点别的消遣。我提议大家各自吟诗一首,既可陶冶性情,又能打发时光。
这个建议得到了众人的响应。很快,就有人开始吟诵起来:
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试罢等佳音。 秋风萧瑟心如麻,不知金榜有吾名?
诗虽然算不上上乘之作,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大家的心境,引起了一片共鸣。
接下来,又有几个人相继吟诗,或咏叹时光易逝,或抒发报国之志,或表达对未来的憧憬。轮到苏明远时,他略一沉吟,缓缓吟道:
功名富贵若浮云,学问文章自有真。 纵使今番名不就,来年再试亦何愁?
这首诗一出,众人都赞叹不已。有人说:苏兄这等胸怀,真是令人钦佩。也有人感慨:能有如此心境,想必考试发挥也不会差。
苏明远微笑点头,但心中却有些复杂。这首诗确实反映了他理性的一面,但同时也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作为现代人,他当然知道成败乃是常事,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人生。但作为这个时代的考生,他又不得不承认,这次考试对他的重要性确实非同一般。
黄昏时分,苏明远告别众人,独自回到客栈。路上,他遇到了同住一室的李知书。李知书的脸色很不好,眼圈发黑,显然这几天没有休息好。
李兄,身体要紧,苏明远关切地说道,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保重身体。
李知书苦笑: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你知道吗?我昨夜又梦见了家中的老父和妻儿,他们眼中满含期待,让我如何能安心?
苏明远默然。他理解李知书的压力,也理解那种承载着整个家庭希望的沉重感。在这个时代,科举确实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成败攸关的不仅是个人的前途,更是整个家族的荣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