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是自习时间。苏明远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翻阅着《四书集注》,感觉有些头疼。现代的学习方式让他习惯于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见解,但古代的学习显然更强调继承和诠释。这种转变比他想象的要困难。
苏师弟,可有疑惑?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苏明远抬头,看到一个面容白净的青年正微笑着看着他。
在下赵德,家住城南。青年主动介绍,我看你今日表现颇为...独特,想必是有些不习惯院中的学风?
苏明远苦笑:确实如此。在家自学时养成了一些...不太合适的习惯。
无妨。赵德在他身边坐下,我初来时也有类似困扰。院中确实严格,但也有其道理。你看...他指了指周围正在埋头苦读的同学们,人人都在努力,若不严格要求,如何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苏明远点头,心中却有些复杂。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在保持独立思考和适应环境之间找到平衡。完全的标新立异会让自己成为异类,但完全的人云亦云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
对了,赵德压低声音,你可知今日那个李文?他是城中首富李员外的公子,在院中颇有威望。刚才你们的辩论,他恐怕记在心里了。
苏明远挑眉,有何说法?
李文素来以院中才子自居,最不喜别人在学问上盖过他的风头。你今日虽未胜他,但那番新论却让他颜面有失。依我看,他日后必会寻机为难于你。
苏明远暗自警惕。看来这书院的人际关系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不过他并不后悔今日的发言——保持一定的学术独立性,是他不愿意妥协的底线。
黄昏时分,是晚讲时间。陈山长选了几篇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当读到一篇论的文章时,他赞不绝口:此文引经据典,论述严密,堪为楷模。
苏明远看向那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李文。文章确实写得中规中矩,引用典故恰当,论述层次清晰,但在苏明远看来,缺乏新意和深度,更像是各种经典观点的拼凑。
但他也意识到,这就是当时科举文章的标准——不求创新,但求无误。任何偏离主流解读的观点,都可能被视为异端。
苏明远。陈山长忽然叫他的名字,你对此文有何评价?
苏明远心中一紧,知道这是一个考验。他必须在真实想法和政治正确之间找到平衡。
学生以为此文引经据典,论述清晰,确实是佳作。他停顿了一下,只是学生不才,总觉得若能在继承古人智慧的基础上,稍加自己的体悟,或许能更加生动一些。
这话说得很委婉,既肯定了李文的文章,又暗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
李文脸色微变:苏师弟的意思是说我的文章缺乏?
不敢。苏明远连忙摆手,只是一己之见,不足为据。
陈山长若有所思地看着两人:学问之道,既要传承,也要发展。但在科举考试中,稳妥为上。苏明远,你的想法不错,但需要更多的积累和沉淀。
晚课结束,学生们陆续离开。苏明远收拾着书卷,心情复杂。今天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古代学术环境的特点——严格的等级秩序,对经典的绝对尊崇,以及对创新的谨慎态度。
苏明远。李文走到他面前,脸上带着意味深长的微笑,今日初来便有如此,想必是胸有成竹了。
不敢,还请师兄多多指教。苏明远谦逊回应。
指教倒不必,只是...李文压低声音,书院虽是学习之地,但也有其规矩。新人当知进退,莫要太过张扬。
说完,他转身离去,留下苏明远独自沉思。
夜色深沉,苏明远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今天的书院初体验让他收获颇丰,但也让他深深感受到了古代学术环境的约束性。他开始明白,想要在这个时代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学识,更需要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妥协。
更让他担忧的是,他发现自己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说话的方式和思考的习惯。为了融入这个环境,他必须学会用古代的话语体系来表达思想,但这种改变会不会让他逐渐失去现代人的独立精神呢?
抬头望着满天繁星,苏明远深深叹了一口气。科举之路才刚刚开始,但他已经感受到了其中的重重压力。明天,又将是新的挑战...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