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晨曦微露。
苏明远在鸡鸣声中醒来,推开木窗,但见天地一片银装素裹,昨夜的雪花已将整个村庄装点得如仙境般纯净。远山如黛玉横陈,近树似琼枝垂挂,偶有喜鹊在枝头跳跃,发出清脆的啁啾声,为这静谧的新年晨光增添了几分生机。
他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这是他在这个时代迎来的第一个新年,也是他作为苏明远这个身份度过的第一个完整的年节。昨夜除夕的温暖还残留在心头,那些朴实村民的真挚关怀如炭火般温暖着他的内心。
新年新气象。他在心中默默念着这句现代的祝词,随即苦笑摇头。在这个时代,人们会说恭贺新禧新春大吉,而不是这种白话式的表达。即使是在内心独白中,他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语言的时代特征。
洗漱完毕,苏明远换上了那件最好的青色棉袍。这是前身留下的衣物中最为体面的一件,虽然颜色有些褪色,但料子尚好,穿在身上倒也显得斯文雅致。他仔细整理了衣冠,又将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按照古代的礼俗,新年拜访时的仪容仪表格外重要,不可有丝毫马虎。
走出房门,村中已有了过年的热闹气象。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红纸写就的春联,虽然字迹有些拙劣,但那份新年的喜庆却是真切的。偶尔传来孩童的嬉笑声,夹杂着大人们互相拜年的寒暄声,为这个古老的村庄平添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温馨。
苏明远按照昨夜王婆等人的安排,开始了新年的拜访行程。第一站,自然是王婆家。
王婆的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很整洁。门前挂着红灯笼,贴着手写的门神画像,虽然画工不甚精巧,但那种朴拙的美感却别有一番趣味。苏明远轻叩院门,很快便听到王婆爽朗的笑声:是明远吧?快进来,快进来!
推门而入,只见院中已有几位村民在座,正围着火盆聊天饮茶。见苏明远进来,众人纷纷起身相迎。
明远来了!快坐快坐!王婆热情地招呼着,昨晚睡得可好?今早起来有没有觉得冷?
多谢王婆关心,明远昨夜睡得甚好。苏明远恭敬地向在座的长辈们行礼,给诸位长辈拜年了,祝愿大家新年吉祥,身体安康!
好好好!众人笑着回礼,也祝明远新年顺遂,早日高中!
这种拜年的礼仪让苏明远想起现代春节时的场景。虽然形式略有不同,但那种互相祝福、其乐融融的氛围却是相通的。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亲情友情的珍视,无论古今都是一样的。
接下来便是传统的敬茶环节。王婆亲自为苏明远斟了一盏热茶,茶叶虽然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但在这寒冷的冬日里,那股热气和茶香却格外令人感到温暖。
明远啊,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开口道,听说你准备今年参加乡试?
是的,老伯。苏明远恭敬地回答,不过明远才学浅薄,只是想去见识见识,不敢有太高的期望。
这话可不对,另一位中年男子插话道,我家那小子跟你学了大半年,现在能背不少书了,还能写几个像样的字。你这学问,在咱们县里也是数一数二的,怎么能说才学浅薄呢?
听到这样的夸赞,苏明远心中既感到温暖,又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些朴实的村民对他寄予厚望,但科举路上的凶险他却比任何人都清楚。想起石文山的悲惨遭遇,想起周老秀才的告诫,他不禁在心中暗自担忧。
万一真的考不中,如何面对这些善良的人们?他们的期望会不会变成我的负担?这个念头如阴云般在他心中飘过,但很快就被他强行压制下去。今天是新年,不该想这些沉重的话题。
在王婆家坐了约莫半个时辰,苏明远告辞离开,前往下一户人家。按照村中的习俗,新年拜访要按照辈分和关系的亲疏来安排顺序,他需要依次拜访那些对他有恩情的长辈们。
第二站是李婶家。李婶的丈夫是村中的铁匠,为人憨厚老实,平日里对苏明远也颇为照顾。见他来拜年,老李头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让座倒茶。
明远,你来得正好,李婶笑着说道,我刚炸了些油饼,你尝尝看。
说着便端来一盘金黄的油饼,香气扑鼻,看上去就让人食指大动。苏明远尝了一块,外酥内软,甜而不腻,忍不住夸赞道:李婶的手艺真是了得,这油饼做得比酒楼里的还要好吃。
哪里哪里,不过是些粗茶淡饭罢了。李婶被夸得面露喜色,你要是爱吃,回头我再给你做些送过去。
那就太麻烦李婶了。苏明远连忙推辞,但心中却被这种朴实的关怀深深感动。
老李头在一旁抽着旱烟,看着苏明远说道:明远啊,你这次去考试,可有什么需要用的东西?我这里虽然是打铁的,但一些小物件还是能做的。
这话让苏明远想起确实有些准备工作要做。古代的科举考试,考生需要自备很多用具——笔墨纸砚自不必说,还要准备食盒、水壶、衣物等等。特别是那种特制的食盒,既要保温又要便于携带,确实需要专门定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