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石文山惨笑一声,名落孙山,一如既往。那一刻,我站在发榜的地方,看着那些中榜的名字,突然觉得天旋地转。二十年的努力,二十年的坚持,二十年的期望,就这样化为泡影。
他停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痛苦:更要命的是,我发现自己除了背诵经典、写作八股文之外,什么都不会。四十岁的人了,却像个废物一样,不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苏明远心中涌起一阵酸楚。他想到了现代社会中那些所谓的高分低能学生,想到了那些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的书呆子。原来这种现象,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
所以你就开始......苏明远看着石文山满身的酒气,欲言又止。
开始酗酒,开始自暴自弃?石文山毫不避讳,是的,我承认。当一个人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失去了所有的目标,他还能做什么呢?酒精至少可以让我暂时忘记痛苦,暂时逃避现实。
可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苏明远忍不住劝道,石兄才华出众,文章也写得极好,为何不换个思路,另寻出路呢?
石文山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讥讽:另寻出路?苏兄弟,你还年轻,不了解这个世界的残酷。在这个时代,一个人一旦被贴上屡试不中的标签,就再也撕不掉了。谁会尊重一个考了二十年都没考上的人?谁会相信一个连举人都不是的人有什么才华?
这话如当头棒喝,让苏明远瞬间清醒。他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劝告带着浓重的现代思维色彩。在现代社会,失败确实可以重新开始,可以转换赛道。但在古代,科举几乎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失败就意味着彻底的绝望。
更何况......石文山的声音变得更加苦涩,我已经习惯了失败,习惯了绝望。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我天生就是个失败者,注定要在这条路上碰得头破血流。
苏明远沉默了。他想到了现代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失败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即使机会就在眼前,也不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石文山显然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典型代表。
石兄,我知道说什么安慰的话都没用。苏明远斟酌着说道,但我想告诉你,才华这东西,不会因为考试的失败而消失。也许命运对你不公,但你的学问、你的文采,都是实实在在的。
石文山抬起头,目光中闪过一丝意外:苏兄弟,你这话......倒是有些不同寻常。
在下只是实话实说。苏明远继续道,虽然科举是仕途正道,但绝非才华的唯一证明。石兄的文章我曾拜读过,气韵生动,见解独到,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哈哈哈......石文山突然大笑起来,笑声中带着深深的悲凉,苏兄弟,你知道吗?二十年来,除了我那早已去世的老母亲,你是第一个夸我文章好的人。
他的眼角竟然有些湿润:其他人见了我,要么是同情,要么是鄙夷,要么是避而远之。从来没有人说我的文章好,从来没有人认为我有才华。久而久之,连我自己都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
苏明远心中一动。他意识到,有时候一句肯定的话语,对于一个绝望的人来说,可能比任何物质帮助都要珍贵。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精神鼓励的力量;而在古代,这种鼓励可能更加稀缺和珍贵。
石兄言重了。苏明远诚恳地说道,才华如璞玉,虽然暂时被尘土掩盖,但终有发光的时候。科举只是一条路,但绝不是唯一的路。
石文山沉默了许久,然后缓缓开口:苏兄弟,你的话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那时的我,也是这样意气风发,也是这样相信才华和努力。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深邃:但现实会教会你什么叫做无力,什么叫做绝望。我今天告诉你这些,不是要打击你的信心,而是要让你明白——科举这条路,远比你想象的要残酷。
成功的只是少数,失败的才是大多数。那些高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万里挑一;就连中个举人,也是千里挑一。更多的人,都会像我一样,在这条路上耗尽青春,耗尽希望。
苏明远心中一沉。石文山的话虽然悲观,但却是现实的写照。科举制度的残酷性,不仅在于考试的难度,更在于它几乎垄断了读书人的所有出路。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劝苏兄弟一句。石文山的声音变得严肃,如果你真的要走这条路,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科举上,也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科举成为你人生的全部。它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你忘记了这一点,就会像我一样,最终迷失在这个游戏中。
这番话让苏明远深思。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本来就对科举制度持有批判态度,但身处其中,却不得不按照这个制度的规则行事。石文山的经历,无疑给他敲响了警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