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以愚困智比硬刚管用
当时江南有“三徐”特别有名,在中原地区都以学识渊博着称,其中又以担任骑省官的徐铉最厉害。
正好江南派徐铉来宋朝进贡,按照惯例得派个官员陪同接待。大臣们都怕自己嘴皮子跟不上徐铉,跟他聊不到一块儿,连宰相都觉得这人选不好定,只能去请示宋太祖。
宋太祖说:“你们先退下,我自己来选。”没过一会儿,他就让左丞相传旨给殿前司,让他们把十个不识字的殿侍名单报上来。然后宋太祖大笔一挥,圈了一个人说:“就他了!”
朝廷里的人都看傻了,中书省也不敢再问,赶紧催这人出发。这殿侍自己都懵圈,不知道皇上为啥选他,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了。
过江见到徐铉后,徐铉一开始就开启“学霸模式”,说话又快又有文采,旁边的人都听得一愣一愣的。可这殿侍根本接不上话,只能一个劲儿点头说“是是是”。徐铉摸不透他的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找话题。
过了几天,不管徐铉说啥,这殿侍都没啥回应,徐铉自己也说得累了,最后只能闭嘴不吭声了。
冯梦龙点评:高手过招,不费口舌。岳珂(岳飞的孙子)说:“当时陶谷、窦仪这些有名的儒生都在朝廷里,要是让他们跟徐铉辩论比口才,难道会输吗?宋太祖就是觉得,咱们大宋朝的体面,不该用这种‘比嘴皮子’的方式来维护。这大概就是不用打仗就能让人服软,属于兵法里的最高招吧?”
前篇孔子派养马仆人去沟通,是用“普通人的逻辑”应对“普通人”;宋太祖派不识字的殿侍,是用“不按套路出牌”拿捏“有套路的聪明人”。
用聪明人的逻辑跟普通人掰扯,普通人根本听不懂;用聪明人的逻辑跟聪明人较量,聪明人也不会服气。
还有个例子,白沙先生陈献章去拜访定山先生庄孔易,庄孔易划船送他。船上有个读书人,平时就爱耍嘴皮子,说话没轻没重还没规矩,庄孔易气得忍不了。但陈献章在这人瞎侃的时候,像没听见一样;等这人走了,又像不认识他一样。庄孔易这下彻底服了,这其实就是宋太祖搞定徐铉的套路。
【管理智慧】
一、宋太祖的“以愚困智”:不是傻,是精准拆招
宋太祖不选能言善辩的大臣,偏挑不识字的殿侍,不是瞎选,是把徐铉的“优势”捏得死死的。这招的核心逻辑,放到现在也超实用:
1.拆对方“武器”:徐铉的优势是“词令”,殿侍的“不识字”刚好让这武器失效。徐铉能赢,靠的是“用知识和口才压制对方”,可遇到听不懂、不接话的人,再厉害的词令也像“打在棉花上”——你说你的,我不接招,你再能说也没对手。
2.守“大国体面”:不跟对方“比嘴皮子”,反而显得格局大。要是派大臣跟徐铉辩论,赢了显得“欺负人”,输了丢国家面子;派殿侍去,不管徐铉说啥都不接,既没输,还显得北宋“不跟你玩口舌之争”,格局直接拉满。
3.抓“人性弱点”:再能说的人,也怕“对牛弹琴”。没人愿意对着“听不懂的人”一直说,徐铉说几天没回应,自己就会觉得“没意思”,主动闭嘴——这比硬怼“你别瞎逼逼”管用多了。
二、当代“以愚困智”案例:生活、职场里,不接招就是最好的招
宋太祖这招,现在的人早就玩明白了——遇到爱抬杠、爱炫技的人,不用跟他硬辩,要么“装听不懂”,要么“抓实际问题”,让他的“优势”没处发挥。
案例:职场怼翻“术语怪”,靠“问落地”让对方哑火
公司有个“术语怪”同事,开会总爱用一堆专业词抬杠,比如你说“咱们优化下活动流程”,他立马接“要先做用户画像,打通转化链路,不然就是无效优化”,搞得大家都插不上话。
后来经理学聪明了,不管他说啥术语,都只问一句:“你说的这个,具体落地要做哪三步?第一步找谁对接?需要多少预算?” 第一次问,“术语怪”还能扯两句,再问“第一步具体怎么做”,他就答不上来了——毕竟他只懂“说术语”,不懂“落地”。
再后来开会,“术语怪”再也不敢随便抬杠了——经理没跟他辩“术语对不对”,只抓“实际落地”,就像殿侍没跟徐铉辩“学问深不深”,只“嗯嗯”,直接拆了他的“术语武器”。
三、白沙陈公甫的“无视术”:另一种“以愚困智”,不搭理就是最好的反击
当代案例:地铁应对“熊孩子吵闹”,靠“无视”让家长收敛
有次在地铁上,一个熊孩子在座位上跳来跳去,还踢前面乘客的椅子,家长不管还说“孩子小,活泼点正常”。前面乘客忍不住说“你管管孩子”,家长还怼“关你啥事”。
旁边有个大姐全程没说话,不管孩子怎么踢她的椅子,她都没回头,只是淡定地看手机。熊孩子踢了一会儿,见大姐没反应,觉得没意思,就不踢了;家长见没人“跟她吵”,自己也觉得没面子,默默把孩子抱进怀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智囊里的管理学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