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新的机会,渗透朝堂的深化
雪浪纸上,“宋清源”三个字墨迹未干,笔画瘦劲,透着一股与主人截然不同的文人风骨。
绿萼捧着这张纸条,像是捧着一块烙铁。她的指尖能感觉到纸张的细腻纹理,脑子里却是一团乱麻。
宋清源,礼部右侍郎。
这个名字在京城的官场上,就如同一杯温吞的白水,无色,无味,无人问津。礼部本就是六部之中最清闲的衙门,负责皇室祭典、科考礼仪、接待藩属国使臣等事务。说得好听是清贵,说得难听就是没有实权。
而宋清源此人,更是将“中庸”二字刻进了骨子里。他为官二十载,从未有过什么亮眼的政绩,也从未犯过什么大错。上朝时永远站在不起眼的角落,从不与人结党,也从不轻易发表意见,像一尊庙里供着的泥塑菩萨,风雨不动。
王妃到底要做什么?
在兵部尚书这棵大树摇摇欲坠,太子党人人自危的关头,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兵权、军防、刑部大牢。王妃却忽然调转方向,去看一个礼部侍郎府上养的猫一天吃几条鱼?
这步棋,她完全看不懂。
“王妃,”绿萼终于还是没忍住,声音里带着小心翼翼的困惑,“我们……为何要查他?礼部……似乎与眼下的局势,并无关联。”
柳惊鸿没有立刻回答。她收回了落在舆图上的目光,走到那盆半死不活的兰花前,用指尖轻轻拨弄了一下枯黄的叶片。
“绿萼,你觉得,一场大火过后,什么地方最危险?”
绿萼一怔,顺着她的话思索:“自然是火场中心,余烬未消,随时可能复燃,房梁也可能塌陷。”
“没错。”柳惊鸿转过身,黑沉的眸子在烛光下映出两点细碎的光,“现在的兵部尚书府,就是那个火场中心。皇帝的眼睛,太子的眼睛,还有无数想趁机分一杯羹的人的眼睛,全都死死盯着那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被放大百倍。这时候凑过去,不是寻宝,是送死。”
她的声音很平,像是在陈述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
“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去看那些无人问津的角落。一棵大树倒下,砸出的坑,会改变周围每一寸土地的走向。有些小草,可能会被永远压在下面,但有些,却会因为忽然得到的阳光雨露,而疯狂生长。”
柳惊鸿走回书案前,手指轻轻点在“宋清源”三个字上。
“我要找的,就是那棵渴望阳光的小草。”
绿萼似懂非懂。她只明白了一件事,王妃的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兵部尚书本人。扳倒他,只是为了看清,他倒下后,谁会站起来。
她不再多问,将那张写着名字的纸条仔细叠好,揣入怀中,郑重地行了一礼:“奴婢明白了。”
接下来的几日,清心阁一如既往的平静。
柳惊鸿每日的生活极有规律,晨起看书,午后在院中摆弄她那丑得各有千秋的刺绣,偶尔还会抚琴。琴声算不上高妙,甚至有些生涩,断断续续,却为这座安静的院落平添了几分闲适的假象。
而绿萼,则成了王府里最不起眼也最忙碌的人。
她不再刻意去打听那些耸人听闻的朝堂秘闻,而是将自己变成了一张网,一张撒向宋府周围的、无形的网。
她会借着采买的机会,绕到宋府所在的安仁坊,与相熟的菜贩、布庄伙计闲聊,从他们口中拼凑出宋府的日常。
“宋大人每日卯时出门,酉时归家,风雨无阻。”
“宋夫人出身前朝破落的望族,心气高,时常抱怨用度紧张,上个月还为了支珠钗跟宋大人闹了不快。”
“府里的下人说,宋大人最宝贝他书房里那几卷前朝孤本,每日都要亲自擦拭。”
她也会去京城最大的茶楼“清风楼”,不喝茶,只在一楼的说书场子坐半个时辰,听那些闲散文人高谈阔论。宋清源的独子宋子安,是这里的常客。
“听说了吗?宋家那小子,前日的诗会又喝多了,抱着柱子哭,说自己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抱负。”
“可惜了,文采是有的,就是时运不济,连着两次春闱都名落孙山。他爹又是那么个古板性子,父子俩没少吵架。”
“他最近迷上了收集古砚,前几日为了方‘子石砚’,把身上最后一点银子都花光了,回去又被他爹打了一顿。”
一条条零散的消息,像涓涓细流,每日傍晚时分汇入清心阁,被柳惊鸿记录在一本不起眼的册子里。
册子上的内容,从宋清源的饮食喜好,到宋夫人的娘家亲戚,再到宋子安的交友状况,巨细靡遗。
柳惊鸿翻看着册子,脑中属于宋清源这个人的形象,渐渐从一个模糊的影子,变得清晰、立体。
一个典型的、怀才不遇却又被现实磨平了棱角的南国文人。
他清高,所以不屑与太子党同流合污;他胆小,所以不敢公然投向七皇子;他有野心,所以对自己的“中庸”现状并不满意;他最大的软肋,是他那个同样清高、同样有野心,却更加不甘于平凡的儿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王妃杀疯了,王爷连夜扛她跑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王妃杀疯了,王爷连夜扛她跑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