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渊提出的“引导而非控制、协同而非命令、培育而非制造”新范式,如同一道撕裂迷雾的闪电,为陷入僵局的“神龙”计划照亮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调整,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科研思维革命。它要求研究者们放下身为“造物主”的傲慢,转而以谦卑、学习与合作的态度,去面对活性灵能这片充满生机的“新大陆”。
变革的浪潮,首先在“灵网工程”项目部掀起。
过去堆满各种金属锭和陶瓷基板的实验室,如今被一排排恒温恒湿的培养柜占据。柜中不再是冰冷的合金,而是各种奇特的、散发着微弱灵光的新型生命体——这是由国内顶尖生物灵能学家与材料学家跨界合作,精心选育和改造的“灵络菌”与“光合灵苔”。
它们并非自然界中原生的物种,而是基于龙渊提出的“生物基质”构想,通过活性灵能诱导其基因定向突变,并结合纳米级灵导材料“嫁接”而诞生的全新共生体。
“灵络菌”的菌丝网络具备惊人的灵能传导性和自修复能力,其传导原理并非简单的能量通过,更像是一种生命韵律的共鸣与传递,损耗极低。而“光合灵苔”则能高效吸收转化太阳能和环境中的游离灵能,为整个网络节点提供持续、稳定的基础能量供应,如同一个个微型的“灵能光合作用工厂”。
项目总工程师不再盯着令人沮丧的合金性能报告,而是戴着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培养皿中那如同银色神经网络般蔓延的菌落,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看!它们不仅在生长,还在主动适应我们预设的灵能波动频率,甚至……似乎在优化我们设计的网络拓扑结构!这不是材料,这是一个活的、不断进化的灵能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信息编码团队也彻底抛弃了将二进制编码强行烙印在灵能流上的思路。他们借鉴了生命遗传密码的复杂性与冗余度,以及神经网络处理的分布式、关联性特性,开始构建一种全新的“灵语编码”。
这种编码不再追求绝对的“0”和“1”,而是允许信息以某种模糊的、概率性的“灵能意象簇”形式存在和传递。它更像是一种意识的“种子”或“旋律”,在接受端,再根据上下文和接收者的灵能特性,“生长”或“共鸣”出完整的信息。虽然初期编码效率不高,存在一定的“歧义性”,但它完美契合了活性灵能的“活性”本质,实现了信息与能量载体的和谐共存。
短短数月,第一个基于“菌-苔共生体”和“灵语编码”的小规模“灵网”原型,在一个封闭的实验山谷中搭建成功。当第一段通过“灵语”编码的、包含复杂立体影像和情绪信息的意念流,近乎无损地瞬间传递到山谷另一端时,整个项目组沸腾了!这意味着,困扰他们许久的信号衰减和编码失真两大核心难题,看到了彻底解决的曙光!
“全民觉醒引导”项目组,同样迎来了颠覆性的突破。
他们放弃了寻找“万能钥匙”般的固定共振参数,转而研发能够动态感知、自适应调整的“智能灵能场发生器”。该装置的核心,是一个集成了数百万个微型灵能传感器的阵列,能够实时捕捉受试者体表、乃至更深层次的生命场和潜意识波动。
结合龙渊分享的、基于“万灵共鸣”对生命频率独特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复杂系统科学提供的算法支持,项目组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能够实时演算的“个体灵能谱模型”。
当受试者进入引导场域,传感器阵列会瞬间完成对其当前状态的扫描,模型快速计算出最契合其当下生命频率的、独一无二的“引导灵能谱”。随后,发生器便会生成一个高度定制化的、温和而精准的“智能灵能场”,如同一位无形的、拥有浩瀚知识的导师,以最贴合受试者自身韵律的方式,轻柔地叩响其潜藏的灵能之门。
新的测试开始了。同样是那间观察室,首席科学家和团队成员们再次屏息凝神。新的志愿者躺在了经过彻底改造的“自适应引导舱”内。没有剧烈的嗡鸣,没有刺目的灵光流转,只有舱室内壁无数传感器发出的、如同呼吸般柔和律动的微光。
监测屏幕上,代表志愿者生命体征的曲线平稳而有力,而其灵能波动,则如同初春解冻的溪流,开始出现清晰而活跃的涟漪,并且这涟漪正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有规律。没有痛苦,没有紊乱,只有一种水到渠成般的、自然而然的苏醒。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年轻的研究员激动地抓住身旁同事的胳膊,声音哽咽。他们失败了太多次,此刻的成功显得如此珍贵。
首席科学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了数月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我们终于找到了那张‘地图’。不是一张死板的地形图,而是一个活的、能实时导航的GPS系统。从此,大规模、安全、高效的觉醒引导,不再是梦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末世重生特种兵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末世重生特种兵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