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如浓稠的墨汁,顺着窗棂的纹路缓缓浸透,将狭小房间里的一切都染上了一层黯淡的色调。
须臾之间,墨色悄然晕染,竟化作柔和的暖色调,如同被岁月烘烤过的蜜糖,在墙面、家具上流淌。
母亲屏息伸手,指尖触到铁盒冰凉的金属边缘。当盒盖缓缓阖上,那细微的铰链响动,像是触动了时光深处的琴弦,惊醒了沉睡许久的岁月。尘封的记忆随着这声轻响,如同被惊动的蝶群,扑簌簌地在脑海中翻飞,往昔的画面裹挟着温度与气息,重新鲜活起来 。
离别的时刻,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无情地割裂了往日的平静。
三岁半的二哥,小小的身影在局促的房间里来回踱步,每一步都仿佛踏在自己的心尖上,那稚嫩的脚步,带着无尽的委屈与难过。
他的双眼早已被泪水浸染得通红,晶莹的泪珠在眼眶里打着转,像悬在悬崖边摇摇欲坠的小水珠,随时都可能决堤而下。
他的嘴巴微微嘟起,如同一只受了委屈的小动物,不停地嘟囔着:“我要带走积木,我要带走积木。”那带着哭腔的声音,充满了对熟悉之物的眷恋,仿佛那几块五颜六色的积木,就是他与这个生活已久的地方之间最后的纽带,是他在这即将失去的温暖港湾里最后的依靠。
母亲站在一旁,看着儿子那可怜又倔强的模样,心疼得眉头紧紧皱成了一团,仿佛能拧出水来。
她快步走到儿子身边,动作轻柔而迅速,就像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时刻。她蹲下身子,将儿子紧紧地拥入怀中,那力度仿佛要将儿子所有的不安与难过都驱散。
在母亲的怀抱里,二哥就像一只受伤的小鸟,找到了避风的巢穴。母亲轻轻抚摸着他的头,那温柔的触感,带着母亲特有的温暖与爱意。她的声音轻柔得如同春日里的微风,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小二子,到了新地方,妈妈再给你买新的积木,好不好?新的积木会比现在的更好玩。”
然而,此刻被离别的情绪冲昏了头脑的二哥,根本听不进母亲的安慰。他在母亲的怀里挣扎着,继续哭闹着,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在狭小的房间里回荡,撞击着每一个角落,让原本就压抑的氛围变得更加沉重,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眼中满是心疼与无奈,她一边轻声哄着儿子,嘴里不停地说着各种安慰的话语,一边手忙脚乱地收拾着行李,动作有些慌乱,却又带着一种坚定,仿佛在努力维持着最后的秩序。
在母亲整理的那一堆行李中,有一本显得格外与众不同的书。那是一本《扫盲毕业证书》,它被母亲精心地包上了书皮,书皮虽然已经有些陈旧,边缘微微卷起,还带着岁月留下的褶皱,但却被擦拭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灰尘,仿佛被母亲注入了无尽的呵护。
这本书静静地躺在行李堆里,却仿佛有着生命一般,在无声地诉说着母亲曾经那段在扫盲班里努力学习的难忘时光。
记忆的时针拨回到5年前,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奋斗气息的年代。1951年,抗美援朝的烽火正熊熊燃烧,“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云霄。母亲积极响应号召,加入了区政府下属的劳动街道,投身到宣传发动的工作中。她每日穿梭在大街小巷,用热情洋溢的话语和坚定的眼神,向街坊邻居们讲述着抗美援朝的意义,鼓励大家为前线的战士们贡献力量。
由于工作出色,母亲很快从众多参与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街道上备受瞩目的年轻干部。她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上级的认可,经过层层推荐与选拔,她作为年轻干部中的佼佼者,被保送至省里参加扫盲班培训。
扫盲班的教室坐落在省城一条宁静的小巷里,那是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形成一片片光斑。母亲坐在教室里,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期待。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早早地来到教室,认真听讲,积极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会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细节。
在扫盲班的日子里,母亲克服了重重困难。白天,她要处理街道上的各种事务,忙碌得不可开交;晚上,她又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教室,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但她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每一个新认识的字、每一句新理解的话,都让她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满足。她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这本证书对母亲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她努力的见证,是她坚韧性格和对知识渴望的一个象征。
时光如白驹过隙,生活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破旧的平房搬到稍微宽敞一些的屋子,从简单的生活用品更新到添置了新的物件,但母亲始终把这本书压在箱底。
在她心里,这是一份无比珍贵的回忆,也是那个时代人们追求知识的象征。每当夜深人静,母亲偶尔会拿出这本证书,借着微弱的灯光,轻轻抚摸着上面的文字,那些曾经在扫盲班里奋斗的日子,那些为了知识而拼搏的瞬间,就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在她的脑海中一一浮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轮渡上的逆流人生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轮渡上的逆流人生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