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简宇接手三军,继卢宗之志,留守广宗城外,继续对抗张角,另一边,董卓率领主力军队北上,放弃围攻张角防守的广宗,专攻张角之弟——人公将军张梁所据守的下曲阳。尽管这一决定遭到了宗员和简宇二人的反对,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说回张角这边,张角前日击败汉军,但卢植行军稳重,他虽然兵力占了优势,但也不敢轻举妄动。在离开前,简雪曾经对他说,朝廷虽然昏聩无能,但也有名将,不可轻视。她着重提到了三个人:卢植、皇甫嵩、朱儁。
得益于此,张角并没有与卢植进行决战,而是等待时机。果然,卢植被调走,换了一个董卓。而在此之前,他意识到朝廷可能不会一直强攻广宗,于是在朝廷人事调动的过程中,他命令弟弟张梁分兵驻扎下曲阳,分散朝廷兵力。
之后的事,果然不出张角所料——董卓选择撤离广宗,转攻下曲阳。于是乎,趁着董卓离开,张角组织了一场夜袭,成功斩杀了汉军主将宗员。但他万万没想到,半路杀出了刘关张,硬生生扭转了局势。
而且,原本士气低迷的汉军,在这一场自卫反击战后,士气突然高涨,换了一副模样。张角也知道,现在不能能强攻,就凭借简宇、典韦、刘备、关羽、张飞五人的武艺,就能杀他好几员大将,这亏本买卖,他可做不得。
于是,张角把视线移向了董卓。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生于东汉顺帝时期。其家族为凉州豪强,父亲董君雅曾任颍川纶氏县尉,后来,董卓随着父亲董君雅的离职而返回家乡。董卓年轻时喜爱行侠仗义,曾经到羌人部落游玩,与很多羌人首领结交。
后来,董卓回乡耕种,一些羌人首领来看望他,董卓和他们一起回家,把耕牛杀掉款待众人。羌人首领们非常感动,他们回去后凑了上千头各种牲畜赠送给董卓。当时的场景可谓是相当壮观,于是少年董卓很快闻名乡里。
凉州地处汉羌交界,民风彪悍,董卓也不例外。汉桓帝末年,董卓担任羽林郎。董卓自幼习武,有武艺,力大无双,膂力过人,擅长骑射,能佩戴两副箭囊,能“左右开弓”,也就是在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
董卓少年时在田间耕地,拾到一把刀,刀上面没有文字,四面隐起作山云文,斸玉如泥。后来董卓富贵了,拿这把刀给当世大儒蔡邕看,蔡邕说:“这是项羽之刀。”董卓大喜,就将此刀作为自己的兵器,取名霸王刃。
凭借着过人的本事和胆识,董卓很快踏上征途。
汉桓帝末年,凉州羌乱频发,名将段颎采用残酷镇压策略。董卓参与多场战役,因功升任军司马,统领千人。延熹九年,董卓率军击破匈奴叛军,升郎中,获赐缣帛九千匹,全部分赏士卒以收买人心。
建宁元年,任广武令,后调任蜀郡北部都尉,镇压当地羌人叛乱。熹平年间,升西域戊己校尉,但因故免职,回乡蛰伏。约光和三年,朝廷重新启用董卓为并州刺史,负责防御鲜卑、南匈奴。中平元年前,调任河东太守。现在,董卓正式接替卢植,前来平叛。
深秋的冀州平原上,枯黄的野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随时会压垮这座孤城。下曲阳的城墙在暮色中显得格外高大,青灰色的砖石上布满刀剑的划痕,无声诉说着这座城池曾经经历过的战火。当初,黄巾军率军强攻此地,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只是而今,攻守已然易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秋风卷着枯叶在旷野上翻滚,仿佛预示着一场血腥的厮杀。下曲阳城高墙厚,黄巾军的大旗在城头猎猎作响,守将张梁率领着三万守军严阵以待。
董卓骑在一匹高大的西凉战马上,身披铁甲,腰悬霸王刃,粗犷的脸上横肉紧绷,眼中闪烁着贪婪与不耐。他身后是七万大军,黑压压地铺满原野,旌旗如林,刀枪如雪。身旁是谋士李儒、将领李傕、郭汜、张济和樊稠。
董卓勒马驻足在一处小土坡上,铁甲在夕阳下泛着暗红色的光。他眯起那双鹰隼般的眼睛,粗壮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腰间的霸王刃。刀柄上缠绕的皮革已经被汗水浸透,散发出淡淡的腥味。
“区区贼寇,竟敢负隅顽抗!那宗员、简宇说此处不可攻打,我今天就非把它打下来不可!”董卓冷笑一声,声音粗哑如砂石摩擦。他侧头看向身旁的李儒,这位谋士一袭玄衫,面容阴鸷,正眯眼打量着城墙。
“回报将军,探马回报,下曲阳城内守军约有三万。”李儒策马上前,玄色儒袍的下摆沾满了尘土。他瘦削的脸上带着忧虑,“张梁此人虽不及张角狡诈,但用兵颇为老练,乃是黄巾军中的第四号人物,将军不可轻视。”
董卓从鼻孔里哼出一声,浓密的胡须随之抖动:“文优,你这说的是什么话!老子打了一辈子仗,还怕个装神弄鬼的妖道?”他转头对身后的亲兵吼道:“传令下去,全军休整一夜,明日卯时攻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玄行天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三国:玄行天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