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接过素笺,不敢耽搁,快马赶回金陵。柴熙诲收到素笺时,政学学员已在宫门前跪了三天,有的学员体力不支,晕倒在石板上,却仍没人肯离去。
柴熙诲命人将素笺当众宣读,当 “迁都是守土,政学是守制,不冲突” 的声音传遍宫门时,跪在最前排的苏廉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震惊 —— 他没想到,一向重视文治的恩师,竟会认可迁都之事。
“太师的话,你们听到了?” 柴熙诲的声音从宫门内传来,带着几分温和,“朕迁都燕京,不是弃文重武,而是为了守住这江山,让政学有安稳的环境培养文臣,让百姓有安稳的日子可过。政学也会北迁,燕京会建更大的明伦堂,会让更多的人读书识字,懂文治,知礼仪。”
他顿了顿,又道:“你们担心五代覆辙,朕比你们更担心 —— 所以朕才要政学北迁,让文臣去燕云,去河北,去制衡那些武人,去传播文治。若你们真为了文治,就该随政学北迁,而不是在这里死谏。”
四、忧愤渐平:青衫虽憾罢死谏
苏廉捧着陈琅的素笺,指尖微微颤抖。他看着素笺上 “不冲突” 三个字,又想起陈琅当年在政学讲 “文治需以江山稳固为根基” 的教诲,心中的反对渐渐消散 —— 恩师说得对,若江山都守不住,文治又有何用?
“诸位同窗,” 苏廉站起身,对着身后的学员们道,“太师认可迁都,是因为太师知道,守土才能守制。我们若真为了文治,就该随政学北迁,去燕京,去燕云,把文治的种子播撒在那里,而不是在这里固执己见。”
有的学员仍有不满,低声嘀咕 “燕京苦寒,不如金陵富庶”,却没人再提 “死谏” 二字 —— 陈琅的威望在政学学员心中根深蒂固,恩师既已认可,他们便没有理由再激烈反对。
苏廉率学员们收起联名上书,对着宫门深深一揖:“臣等遵太师教诲,遵陛下旨意,愿随政学北迁,为新朝文治尽绵薄之力。” 说罢,带着学员们缓缓离去,宫门前的青石板上,只留下几处淡淡的血痕,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文臣与帝王的博弈。
紫宸殿内,柴熙诲看着学员们离去的背影,拿起案上的素笺,指尖摩挲着陈琅的字迹,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这场危机的化解,不仅是借了陈琅的威望,更是让文官集团看到,新朝不会弃文重武,文治与武备,会相辅相成。
“传朕旨意,” 柴熙诲对着内侍下令,“政学北迁后,燕京明伦堂的规格按江都政学的两倍建造,拨内库银五万两,用于政学修缮与学员补贴。”
内侍躬身应道:“遵旨。”
柴熙诲走到殿外,望着金陵的天空,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迁都之事,文臣的抵触已渐渐化解,接下来,便是筹备北迁的物资,安抚江南的民心 —— 他要让新朝的文治与武备,都在燕京扎下根,让燕朝成为一个既懂守土,又懂守制的王朝,一个不再重蹈五代覆辙的王朝。
暮春的风拂过宫墙,带着江南的湿润,仿佛在为即将北迁的政学送别,也在为即将开启的燕朝文治,送上最温柔的祝福。
喜欢大周皇商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周皇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