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计划紧锣密鼓地推进,灵子共鸣舱的小批量生产与优化在“龙吟阁”的深层制造区全面展开。然而,陈醒和IPDRC的核心团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团队协同训练的强度、复杂度以及参与人数的指数级增长,仅靠教员团队的人工观察和共鸣舱自带的基础反馈系统,已如同杯水车薪,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况。训练的安全性、效率与深度挖掘,都呼唤着一套更强大、更智能的“神经中枢”。
于是,与“蜂巢”计划并行,代号“天网”的综合性实时监测与智能辅助系统,进入了最后的部署与上线阶段。
“天网”系统的核心,并非简单的数据罗列与警报触发。它的野心在于,要成为一个能够 “理解” 训练过程、“预见” 潜在风险、并能提供“策略级” 辅助建议的超级智能平台。其数据来源囊括了所有已建成的监测单元:遍布“龙吟阁”各训练区域的高精度能量探测器、每位学员穿戴式传感器传来的生理与能量数据、灵子共鸣舱内部的微观场强监测、甚至包括由林雅团队协助标定的、用于量化感知体验的“主观报告评分系统”。
李慕白(云师)领导的算法团队,为“天网”注入了灵魂。他们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层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不仅学习了海量的历史训练数据(包括成功案例和失败记录),更将陈醒、苏青竹等顶尖导师的教学经验与决策逻辑,通过知识图谱和专家系统的方式,编码进了算法的深层逻辑之中。
“天网”系统的中枢,被安置在“龙首”主控大厅下方新开辟的、被称为“洞察之眼”的圆形指挥中心。这里环绕着巨大的环形屏幕墙,不再是简单分割的监控画面,而是能够以全息投影形式,动态呈现整个“龙吟阁”能量态势、各训练单元实时状态、以及每个学员详细“星图”的沉浸式界面。
上线日,首次全系统联调测试。
指挥中心内,陈醒、苏青竹、周立坤、张云帆、李慕白等核心成员悉数到场。所有在训的八十一名学员,按照既定课程,在“和弦厅”、多个灵子共鸣舱以及个人修炼区进行着日常训练。他们的数据,如同百川归海,首次实时汇入“天网”系统。
巨大的环形屏幕上,一幅宏大而精密的动态图景缓缓展开。整个“龙吟阁”被渲染成一个半透明的三维结构,其中,不同颜色的能量流如同血液般在通道和房间内流转。代表学员的光点分布其间,每个光点都带有独特的标识和实时更新的数据标签——能量等级、循环稳定性、精神力活跃度、协同参与度,甚至包括一个由算法动态计算的 “综合状态指数”。
测试场景一:常态训练监控与预警
屏幕一隅,聚焦在“和弦厅”内一个正在进行协同屏障构建的小组。当其中一名学员因注意力稍显分散,导致其能量输出出现微小波动时,该学员的光点边缘立刻泛起了柔和的黄色警示光晕,同时,“天网”系统的合成音平静地响起:
“警告,C区7组,学员代号‘青鸾’,能量输出稳定性下降12%,可能影响屏障结构完整性。建议:引导其关注呼吸节奏,或进行短暂意识锚定。”
几乎在提示音响起的同时,位于“和弦厅”现场的辅助教员接收到了手持终端上传来的具体提示,立刻对那名学员进行了轻声提醒。波动迅速平息,屏障构建未受影响。
测试场景二:复杂协同中的态势感知与策略建议
屏幕主画面切换至一个正在灵子共鸣舱内进行高强度对抗训练的小组。他们面对的是系统模拟的、拥有多种攻击模式的“虚拟能量掠食者”。
当“掠食者”突然改变攻击模式,从正面能量冲击转为分散式的多点多频干扰时,“天网”系统在不到0.1秒内就完成了模式识别。
“检测到攻击模式切换,类型:分布式频谱干扰。目标:瓦解协同网络节点连接。”
屏幕上,代表干扰的能量波纹被清晰标注出来,而小组协同网络的薄弱点也被高亮显示。
“建议策略调整:切换至‘网状弹性防御’模式,优先级:保护3号、7号节点。可由‘精卫’(林雅)主导频率协调,‘刑天’(赵磐)负责关键节点能量加固。”
训练舱内的学员们通过反馈系统接收到了这条策略建议,迅速调整部署,成功抵御了这次突如其来的复杂攻击。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仿佛有一位无形的战术大师在旁指挥。
测试场景三:个体深度分析与潜在风险预测
苏青竹将关注点投向了个体学员的监测面板。她调取了吴岩(顽石)的数据。与其他学员能量活跃的曲线不同,吴岩的数据图景依旧是一片沉寂的“平原”,但“天网”系统在其深层生理数据(如特定脑区极其微弱的激活信号、心率变异性的特定模式)中,标记出了一个新发现的、极其微弱的 “心障共鸣指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灵飞经:中微子纪元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灵飞经:中微子纪元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