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竹提出的、关于利用操作者自身进行微小规模验证的大胆设想,如同在寂静的深水中投入一颗石子,在陈醒心中漾开圈圈涟漪。风险不言而喻,但潜在的回报——一个无法被现有权限框架封锁的、源自他们自身的证据——诱惑力同样巨大。两人约定,各自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更充分的准备和风险评估。
然而,还没等他们开始着手规划具体的验证方案,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以一种近乎宿命的方式,为他们的理论带来了第三方的、跨越文明与时空的侧面印证。
这天下午,苏青竹按照“决议”要求,参与一次基地内部组织的、旨在“拓宽思路”的跨文明科技史文献梳理工作。这原本是一项被视为边缘的、近乎于休息的任务,旨在让被“冻结”的研究人员有事可做。负责协调的是一位年迈的、精通多种古代语言的文献学家,他将一批刚刚完成数字化、尚未及深入整理的、来自不同古代文明的稀有古籍扫描件,分配给了包括苏青竹在内的几人进行初步编目和摘要。
苏青竹负责的部分,包括几卷古希腊的莎草纸文献(据称来自一个未被记录的米诺斯文明晚期遗址)、一些赫梯帝国的泥板文书拓片,以及一册来自古印度河流域、字符至今未能完全破译的硬陶文书。
她起初并未抱有太大希望,只是本着学者的本能,细致地浏览着这些古老的符号与图像。当她翻看到那册古印度河硬陶文书的数字扫描件时,她的目光被其中一页的图案吸引住了。
那页上,用极其精细的线条,刻画着一个复杂的、由无数同心圆和辐射状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图案的中心,是一个醒目的、类似于“卍”字符的变体(但结构更为复杂,带有分形特征)。围绕这个图案周围,镌刻着一圈圈无法识别的印度河字符。
引起苏青竹注意的,并非图案本身的神秘,而是在这个主图案的旁边,还绘制着几个小型的、似乎是描述能量或动态过程的辅助图释:
其中一个图释,描绘的是一个站立的小人(形态抽象,但明确是人形),其胸腔位置延伸出数条波动的线,与中央主图案的某个特定节点连接在一起。
另一个图释,则展示了一种类似熔炉或容器的装置,内部放置着几种不同的矿物或植物(以不同的填充图案表示),其上方有能量状的线条汇入主图案。
最让她心跳加速的是第三个图释——它描绘的是主图案的某个局部结构,在不同星宿(以典型的古印度河星座符号表示)背景下,其线条的亮度或密度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人形连接、物质投入、星宿影响!
这三大要素,与她从“万法之源”甲骨文中解读出的“人位变量”、“特定祭品”和“天象关联”,以及陈醒理论中需要考虑的“环境参数”,几乎形成了完美的映射!只不过,一个在东亚的殷商,一个在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两者相隔万里,文明形态迥异,却似乎在使用不同的“语言”,描述着同一种与技术相关的核心要素!
苏青竹强忍着内心的激动,立刻将这些发现记录下来,并重点标注了那个中心主图案。她隐约感觉,这个复杂的分形“卍”字符,其功能定位,可能类似于殷商的龙纹仪,是进行某种“操作”的核心器物或符号表征!
她不动声色地继续工作,但心思已经完全聚焦于此。她利用基地的文献检索系统,尝试寻找这个特殊“卍”字符在其他印度河文明遗迹中是否有类似出现,结果寥寥。这表明它可能属于一个极其小众,甚至可能是秘传的知识体系。
下班时间一到,她立刻带着加密的拷贝,再次来到了陈醒的工作室。这一次,她没有选择深夜,而是在日间人流相对稀少的时候。
陈醒刚刚完成一段复杂的离散规则代码调试,脸上带着倦容。但当苏青竹将古印度河文书的图像展示在他面前,并指出那三个关键辅助图释与她之前发现的对应关系时,陈醒的疲惫瞬间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极度的震惊。
“这……这怎么可能?!”陈醒反复比对着苏青竹提供的“万法之源”相关记载摘要和他自己理论中的参数列表,声音充满了难以置信,“不同的文明,独立发展出了……描述同一套‘能量操作系统’的知识体系?!”
“看这个中心图案,”苏青竹指着那个分形“卍”字符,“它的结构,虽然风格与龙纹仪迥异,但其几何复杂性,以及那种……内在的自相似性和嵌套感,是否让你联想到什么?”
陈醒凝视着那个图案,大脑飞速运转。忽然,他猛地调出自己离散模型中,模拟成功时演化出的那个稳定“宏观图案”的截图。虽然细节不同,规模也差异巨大,但两者在结构的自相似性、信息的冗余度以及整体的非线性复杂程度上,呈现出一种惊人的、神韵上的相似性!
“它们……它们可能是同一类‘东西’!”陈醒的声音有些发颤,“在不同的‘底层能量架构’上,由不同的‘规则集’(龙纹仪 vs 这个符文)生成的,但属于同一层级的‘能量图谱’!就像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了同一个算法功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灵飞经:中微子纪元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灵飞经:中微子纪元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