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的晨光,给主基地的金属穹顶镀上了一层暖金色。远处的重工厂区域,新增的三座自动化厂房正有序运转,机械臂挥舞的节奏比半年前快了近三分之一,歌利亚武装机器人的半成品在传送带上缓缓移动,每一台都装配着崭新的冷聚变反应堆。
基地的全息沙盘上,五处分基地的光点早已稳定闪烁——北部平原的分基地靠着高纯度晶体矿,成了最大的资源输出点;西部山谷的分基地则专注于瓦斯采集,巨大的萃取塔日夜运转,绿色的瓦斯在透明管道里流动,像一条条发光的河流。
“半年前谁能想到,咱们能有这么多‘家当’?”米勒站在沙盘旁,手指划过西部分基地的光点,语气里满是感慨。半年来,他的作战服上少了硝烟味,多了些机油味——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各分基地巡查防御,看着空荡荡的矿场变成热闹的据点,心里的踏实感越来越足。
奥古斯都没接话,目光落在沙盘角落的“科技进展”面板上,那里记录着半年来的每一次突破——最顶端的,是第一个月汤姆带来的惊喜。
那时差不多北部分基地刚建成,现有版本的SCV在搬运晶体矿时有时候会被地形卡住,汤姆抱着指挥中心核心内部的一些零碎图纸,在工程站攻坚了好久,终于迭代出了t280型双足SCV。新的SCV放弃了笨重的履带,换成了更灵活的液压双足,足部加装了小型推进器,遇到陡坡时启动推进器就能轻松跃过;机械臂也做了加固,一次能搬运之前1.5倍重量的晶体矿,工作效率直接翻了倍。
奥古斯都还记得第一次在北部矿场看到t280的场景——十几台浅蓝色的双足SCV围着晶体矿脉,机械臂精准地敲下矿块,推进器喷出淡蓝色的气流,将矿块快速运到精炼厂,比之前型号的快了不止一点。汤姆当时还得意地拍着SCV的机身:“指挥官您看,这玩意儿不仅能爬山,以后要是遇到小股敌人,还能使用工具钳挡一下!”如今,基地里的SCV早已全部换成t280,连分基地的矿场里,都再也看不到履带式SCV的影子。
第二个月末,汤姆和莉娜博士合作,根据指挥中心核心里的蓝图,在工程站内展开了——“聚变核心”的研究。但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冷聚变反应堆的稳定性一直是难题,莉娜博士带着团队反复调整磁场参数,直到第五个月的清晨,反应堆的指示灯才稳定在绿色——“冷聚变成功了!”当时莉娜冲进指挥中心时,护目镜上还沾着淡淡的紫色等离子体残留,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激动。
接下来的半个月,团队又完成了反应堆的中型化。当第一台加装冷聚变反应堆的维京战机升空时,飞行员在通讯器里兴奋地喊:“动力比之前强了30%!而且再也不用被续航困住了!”很快,攻城坦克、歌利亚、运输机都陆续换上了新反应堆——,连重型运输机的载重都提升了20%。与此同时,所有重工厂和星港都被改造成全自动化生产工间,机械臂的响应速度更快,生产周期缩短了10%,
真正的惊喜,在第六个月的第21天到来。莉娜博士拿着一份厚厚的报告冲进指挥中心,身后跟着同样激动的汤姆:“指挥官!我们成功了!C-80运输舰的图纸破译完成,核心部件全部能造!”
那是“前地球联合理事会”的经典运输舰型号,长达432米,宽72米,高50米——比基地里最大的重型运输机还要大几倍。舰身采用双层钛合金装甲,货舱能容纳不下于3000名陆战队员,尾部装有四台大型冷聚变推进器,续航足以支撑跨星球航行。从第21天到第28天,星港的机械臂与SCV们连轴转,莉娜和汤姆几乎住在了建造现场,每天盯着进度,调整装配参数,生怕出一点差错。
离第六个月结束还有三天,当第一缕晨光洒向星港时,C-80运输舰终于彻底完工。
奥古斯都带着米勒、雷、等人来到星港时,运输舰正静静停在特制的巨型停机位上。它太庞大了,站在下方仰望,几乎看不到舰首的尽头——银灰色的装甲上,还留着新鲜的焊接痕迹,巨大的货舱门紧闭着,尾部的推进器喷口像四个黑色的巨洞,透着一股威慑力。
“指挥官您看,”汤姆快步走到运输舰的侧面,指着一处凸起的结构,“这里是传感器阵列,能探测100公里内的太空目标;货舱里装了自动装卸系统,SCV进去后不用人指挥,就能按坐标摆放物资;推进器用的是最新的冷聚变技术,要是以后想探索其他星球,加个跃迁模块就能用!”他说得眉飞色舞,手还在不停地比划,半年来熬出的黑眼圈,此刻却透着满满的自豪。
莉娜博士扶了扶护目镜,目光落在运输舰的驾驶舱位置:“我们在驾驶舱里装了双操控系统,既能手动驾驶,也能连接基地的AI,遇到突发情况能自动规避。而且舰身的装甲加了抗辐射层,就算在宇宙里航行,也不用担心辐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科普卢到40k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从科普卢到40k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