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观接过信封,触手微沉,里面似乎装着纸笺类的东西。他心中好奇,但见苏瑾儿没有明说,便也不好多问,只是道谢收下。
苏瑾儿又宽慰了张掌柜几句,便告辞离去。
陈观拿着食盒和那神秘的信封,与重新燃起希望的张掌柜道别,回到了榆钱巷的家中。
他先打开食盒,里面是几块做得十分精致的白色糕点,散发着茯苓和糯米混合的清香。他尝了一块,口感软糯,清甜不腻,显然花了心思。
随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那桑皮纸信封上。苏瑾儿的母亲为何会特意送东西给他?还说得如此含糊?
他小心地拆开火漆,抽出里面的东西。并非信笺,而是三张颜色泛黄、质地坚韧的旧纸。上面用极其工整秀逸的小楷,抄录着三篇策论文章。
陈观起初并未在意,只当是苏母找来的备考资料。但当他细细阅读内容时,脸色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这三篇策论,分别论述了“漕运利弊”、“边关榷场”与“钱法革新”。其观点之犀利,见解之深刻,数据之详实,远非寻常读书人的纸上谈兵可比!尤其是对其中弊病的剖析和提出的改良建议,一针见血,切中时弊,隐隐透露出撰写者对朝堂实务、天下大势有着极深的了解和独到的眼光。
这绝非普通妇人所能为!苏瑾儿的母亲,究竟是什么人?
更让陈观心惊的是,这三篇策论的选题,恰好与近来文华书肆老掌柜、王班头透露的“偏重实务”的风向,以及他自己在文会上论述的“民信需实政”的观点,不谋而合!
这难道是巧合?还是……苏母早已料到县试可能的方向,特意送来指点?
陈观拿着这三张薄薄的纸,只觉得重若千钧。苏瑾儿母女身上的谜团,似乎越来越深了。
“主公,”脑海中,诸葛亮的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严肃响起,“此三篇文章,非比寻常。其作者,必是曾身居庙堂、洞悉时局之辈。苏家母女,恐涉及前朝或本朝隐秘。此物于县试大有裨益,然,福兮祸之所伏,主公需慎之又慎。”
陈观深吸一口气,将三张策论小心收好。
苏瑾儿这份“赠帖”之情,他记下了。这不仅是雪中送炭,更可能关乎他能否在县试中一鸣惊人。
但同时,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似乎正被卷入一个更深的漩涡之中。赵家的逼迫,苏家的神秘,还有那不知隐藏在何处的更大危机……
他看了看窗外渐沉的暮色,眼神逐渐坚定。
无论如何,县试,他必须成功。这不仅是为了功名,更是为了拥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即将到来的一切。
喜欢系统打个折吧,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系统打个折吧,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