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从传奇到真道
相传,楚地苦县曲仁里一户李姓人家,有过一桩奇闻:一位母亲怀胎整整七十二年。最后竟剖开左腋,诞下了一个白发如雪、满面皱纹的婴儿。这孩子生下来便会说话,指着屋外一棵李树说:“就以它作我的姓吧。”他就是世人所说的“老子”。
这便是关于老子降生的众多传说之一,如同古卷上的斑驳墨痕,难辨真伪。有人说他乃天地未开时的神灵精魄,有人说他母感流星而孕,甚至无父而生。更有甚者,说他历经了伏羲时的郁华子、黄帝时的广成子、尧舜时的务成子、尹寿子……身份变换如云卷云舒。这些传说绚烂迷离,却终究只是飘渺烟云。
若拨开神话的迷雾,史书与仙家秘典相互印证,倒能窥见几分真实的老子形容:他肤色黄白,眉目清朗,额头广阔,双耳垂肩;一双大眼,牙齿稀疏,方口厚唇。最奇特的是额上生着象征通达的纹理,日角月悬,鼻梁挺拔,耳有三孔,足底有神秘纹路,手掌天生带着奇异的纹理。他在周室做过守藏史,又在武王时担任柱下史。世人见他寿数绵长,历经数百年风云,只当他是洞悉天机的仙人。
孔子曾满怀敬意,千里迢迢,带着弟子子贡前去周都向老子问礼。老子先让子贡传话:“你那位名叫孔丘的老师,需跟随我三年,或许才可受教。”孔子闻言,毫不介怀,依旧谦恭拜见。老子目光如镜,看透他心中沟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先除去你那份骄矜之气,放下那些膨胀的欲念和野心吧,这些于你的大道,并无益处。”
后来孔子埋头苦读《易经》,老子偶然见到,便问:“读的什么书?”
“是《易经》,圣人也要研读的。”
老子淡然道:“圣人读自然可以。你读它,又求个什么真谛呢?”
孔子答得郑重:“其核心要义,在于仁义二字。”
老子轻轻摇头,言语如冷泉滴落深潭:“蚊虻叮咬肌肤,尚令人彻夜难眠。如今你所谓的仁义,其惨刻之状足以扰乱人心,混乱莫过于此!白鹤何须日日洗浴才白?乌鸦又岂需日日染墨才黑?天自高远,地自深厚,日月自放光明,星辰自有序列,草木亦安守本分,各居其所。”他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穿透了尘世的迷雾,“夫子若循自然之道而行,早已臻于至境,何必执着于标举仁义?这就像击鼓去追寻走失的羊啊。”最后,他喟然长叹,“夫子啊,你这是在搅乱人的本然天性。”
孔子默然,老子之语如无形之刃,剖开了他引以为豪的仁义藩篱,露出一片他从未深思过的浩渺天地。
多年后,老子见周室衰微如将倾大厦,便骑青牛西行,欲隐遁于流沙之外。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夜观天象,见紫气浩荡东来,心知必有圣人过关。他洒扫道路,虔诚相候。老子至,尹喜执礼甚恭:“先生将隐,请务必为我着书,留下济世真言!”老子起初默然。尹喜竟以扣押同行商旅相胁。老子无奈叹息:“当年我与你前身同至西域,因路费不足,我画一道太玄真符抵押于你,才得以延存至今。你竟如此待我?我本打算到了安息国,以黄金偿还,你为何连这点时日也忍耐不得?”言毕,他命那商人张口向地——顷刻间,那道朱砂写就的太玄真符自地涌出,光洁如新,而那商人却瞬间化为一具枯骨!
尹喜目睹此景,惊骇跪倒,深知眼前乃是真神,连连叩首恳求老子复生商人,并愿代偿债务。老子将符咒投入枯骨,商人瞬间血肉重铸,复得生还。尹喜立刻奉上二百万钱,执弟子礼,恳求大道。老子见他心诚,遂于关前楼观,口述真言五千。尹喜退而恭录,这便是光照千古的《道德经》。尹喜遵行此道,竟也得证仙缘。
西汉时,窦太后笃信老子之言,文帝及窦氏外戚皆不得不潜心研读,深得其中三昧。文景之世,天下因此安谧,窦氏三代显赫荣宠。疏广、疏受父子,深味老子“功成身退”的天道,同日辞官归隐,散尽家财,惠泽乡里,传为美谈,正是对老子“和光同尘”智慧最好的脚注——他们入世时如光般明亮,退隐时同尘般悄然,内心却始终持守自然的真道。
老子其人,在神话与历史的交错中面目朦胧。然其真髓,早已沉淀于那五千真言,如清泉般流淌至今。他点化孔丘,警醒其仁义若异化为刻意的标榜,便如蚊虻扰人清梦;他度化尹喜,昭示大道无形,强求不得,执着于表象只会错失真意。
当疏广父子散尽千金、飘然归去的身影消融于夕阳古道,当《道德经》的余韵千年不息,我们终于领悟:老子留下的,岂止是传奇?那是看破“鹄白乌黑,天高地厚”后的坦然,是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通透。在这喧嚣的尘世行路,真正的智慧,或许就是守护内心那一片不受侵扰的“自高”、“自厚”、“自照”与“自列”——如草木固守其区,循四时荣枯,无声,却自有万钧之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太平广记白话故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