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苏公公跑一趟,” 江兰直起身,指了指刚种下的番薯地,“现在不缺什么,就是得等下雨,要是一直旱,可能得引水灌溉。”
苏培盛点点头,目光扫过地里忙碌的身影,笑着说:“皇上说了,明日他处理完朝政,就过来看看 —— 还特意让老奴带了些新磨的麦粉,给大伙做饼子吃。”
次日午后,胤禛果然如约而来。他没穿龙袍,只着一件素色常服,脚踩布鞋,走进地里时,看到江兰正蹲在田埂上,拿着小铲子给玉米种子盖土,额角沾着泥点,却浑然不觉。
“这玉米种子,埋这么深能发芽吗?” 胤禛的声音忽然从身后传来。
江兰吓了一跳,回头见是皇上,连忙起身行礼,却被胤禛按住肩膀:“在地里不用多礼,弄脏了衣服反而麻烦。你说说,这玉米种子为什么埋这么深?”
江兰放松下来,重新蹲下,指着土里的种子:“玉米的根长得深,埋深点能扎得稳,以后抗风。不过也不能太深,三寸就好,太深了芽钻不出来。” 她拿起一粒玉米种子,递到胤禛面前,“您看,这种子顶端有个小尖,那是芽眼,埋的时候尖朝上,芽才能顺着往上长。”
胤禛接过种子,仔细看着,指尖轻轻摩挲着芽眼,忽然蹲下身,学着江兰的样子,拿起小铲子给旁边的种子盖土:“朕也试试,看能不能种活。”
侍卫们站在田埂外,都看呆了 —— 平日里威严的皇上,此刻竟像个普通农户,蹲在泥地里种庄稼,还跟江姑娘有说有笑地讨论种子,这场景要是传回宫里,怕是要成最大的奇谈。
江兰看着胤禛认真盖土的模样,忍不住笑:“皇上,您盖得太深了,得再扒点土下来。”
胤禛依言照做,动作渐渐熟练起来,还不忘问:“这玉米长出来多高?结的棒子有多大?要是种在伊犁的戈壁上,能活吗?”
“能活,” 江兰点头,“玉米抗风沙,伊犁的光照足,反而长得好。等试种成功,咱们先在军营推广,士兵们自己种,军粮就能省不少。”
两人蹲在田埂上,一聊就是半个时辰。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落在沾满泥土的手上,落在刚种下的种子上,暖融融的。胤禛说起小时候在皇庄看庄户种地的事,江兰则讲起前世见过的现代农业机械,一君一臣,一古一今,却在 “种庄稼、解粮荒” 的话题上,找到了最默契的共鸣。
“时候不早了,朕该回宫了。” 胤禛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目光落在刚种下的地里,“往后每隔五日,朕就来一次,看看这些种子的长势。你要是发现什么问题,随时让人进宫禀报。”
“臣遵旨。” 江兰躬身行礼,看着胤禛的身影消失在田埂尽头,心里满是干劲 —— 有皇上这样的支持者,试验田一定能成功。
接下来的日子,江兰几乎天天泡在试验田。番薯块根很快冒出了嫩芽,嫩红的芽尖顶着泥土,像一个个小脑袋;玉米种子也钻出了绿苗,细细的茎秆顶着两片嫩叶,随风摇晃。江兰每天都要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比如 “番薯芽长三寸,需浇水一次”“玉米苗长五寸,需松土除草”,还画了详细的生长图,贴在试验田的小屋里。
胤禛果然每隔五日就来一次,有时带着苏培盛,有时独自一人。他会蹲在地里,仔细观察幼苗的长势,还会跟江兰讨论怎么施肥:“朕让太医院配了些草木灰,既能杀虫,又能当肥料,你试试能不能用。”
“草木灰正好!” 江兰眼睛一亮,“番薯喜欢钾肥,草木灰里就有,撒在根部,能让藤蔓长得更壮。”
有一次,试验田遇到了蚜虫,刚长出的番薯叶被啃得坑坑洼洼。江兰急得团团转,胤禛得知后,立刻让人从太医院调来了除虫的草药,还陪着她一起给幼苗喷药。两人站在地里,手里拿着喷壶,动作整齐地往叶子上喷药,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连侍卫们都觉得,这画面比宫里的御花园还要温馨。
渐渐地,“皇上和江姑娘一起种庄稼” 的事,不仅在侍卫间传开,还悄悄传到了宫里。宫女们私下议论:“听说皇上在京郊开了块地,天天跟江姑娘一起蹲在地里,连朝服都弄脏了。” 太监们也说:“江姑娘可真厉害,能让皇上放下身段种庄稼,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朝堂上,马齐等支持新政的大臣听说后,纷纷上奏称赞:“皇上亲耕试验田,乃万民之福!江姑娘引进新农种,实乃新政之幸!” 守旧派大臣虽有微词,却也不敢公开反对 —— 毕竟皇上亲力亲为,还是为了解决粮荒,他们要是反对,反倒成了 “不顾百姓死活”。
三月初的一天,胤禛又来试验田,看到番薯藤蔓已经爬满了田埂,玉米秆也长到了一人高,忍不住笑着说:“没想到这作物长得这么快,照这个势头,六月就能收获了。”
“是啊,” 江兰指着玉米秆上刚冒出的雄花,“再过一个月,就能结玉米棒子了。到时候亩产肯定能过千斤,咱们就能在灾区和军营推广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