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院办公室,春桃正趴在桌上批改作业,红笔在 “正确” 的字样上画着圈,旁边还写着 “口诀记得牢,实务用得好” 的批注。看到江兰进来,她连忙起身,手里的红笔还捏在指间:“姑娘,您怎么来了?外面雪这么大,冻着了吧?”
“不冷,” 江兰走到桌前,拿起一本作业,看到上面用铅笔写的《漕运口诀》,忍不住笑了,“你编的这口诀,比先生教的还管用,学生们都记牢了?” 春桃点点头,眼睛亮了:“是啊!之前讲‘漕运优先顺序’,学生们总记混,我编了‘军粮先、民粮后、商货跟着走’的口诀,他们一节课就记住了!”
江兰把兰馨学院的课程表放在桌上,指尖划过 “漕运实务课”“商律解读课” 的条目:“春桃,以后兰馨学院的管理,就交给你了。课程安排上,你多加点实务课,比如每月让学生去分铺实习三天,跟着账房学记账,跟着漕工去码头看装货 —— 咱们办学院,不是为了让学生背条文,是为了让他们能靠本事吃饭,能帮百姓做事。”
春桃手里的红笔 “嗒” 地掉在桌上,她有些慌乱地捡起来,声音带着不确定:“姑娘,我…… 我能行吗?我才管了半年的教学,要是把学院管坏了,怎么办?”
“你能行。” 江兰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是她之前记录的学院运营细节,“这是我之前记的,比如学生补贴怎么发、师资怎么找、课程怎么调整,你要是不懂,就翻这个。还有,这些家境困难的学生,” 她指着《学生资助名册》上的名字,“每月的补贴要按时发,别让他们因为没钱退学。我还记得你刚进学院时,连笔墨都买不起,是靠着补贴才读完书的 —— 现在你有能力了,要帮更多像你一样的孩子。”
春桃接过笔记本,指尖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眼泪差点掉下来:“姑娘,我记着!我一定把学院管好,让更多百姓的孩子能读书,能懂商律,能做个有用的人!” 她走到窗边,对着外面的学生喊道:“大家别等了,进来吧!咱们今天先讲‘漕运实务’,下午去分铺实习!” 学生们欢呼着走进来,办公室里瞬间热闹起来。
处理完交权的事,江兰回到瑞祥号,径直走向护理坊。护理坊的院子里,四个铜灶台都架着锅,锅里的药膏咕嘟咕嘟冒着泡,散出浓郁的姜香和药香。张师傅正拿着长柄木勺,时不时搅一下锅里的药膏,额头上渗着汗珠:“姑娘,今天熬的是暖身膏药,用的是新疆的干姜和山西的当归,药效比之前的还好!”
江兰走到灶台旁,拿起一块冷却的药膏,放在鼻尖轻嗅 —— 姜香浓郁,药味醇厚,确实比之前的好。她点点头:“张师傅,今天多熬五百贴,用最快的漕船送去伊犁军营,刘巧师傅说,士兵们的膏药快用完了。” 张师傅应道:“好嘞!我让徒弟们加快速度,今天傍晚就能熬好,明天一早就能装船!”
丫蛋拿着一封用火漆封口的信跑进来,脸上带着急色:“姐,伊犁军营的急信!刘巧师傅说,最近降温,士兵们的风湿又犯了,想让咱们派两个会针灸的师傅过去,还需要带些药酒和银针。” 江兰接过信,快速扫了一遍,立刻对正在切药材的李师傅和王师傅说:“李师傅,王师傅,你们收拾东西,明天就去伊犁。带上咱们新熬的药酒,还有银针,路上注意安全 —— 要是遇到风雪,就找附近的驿站歇脚,别赶路。”
她又拿起笔,给刘巧师傅写回信,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士兵们站岗辛苦,让他们每晚用热水泡脚,水里加些艾叶和生姜,泡完再涂药膏,能缓解风湿。护理坊的药材永远优先供应军营,要是不够,随时来信,我让漕船加急送过去。” 写完信,她仔细折好,放进信封,用火漆封好,递给丫蛋:“让大宝立刻送去漕运码头,用最快的船发出去。”
江兰走到晒药架旁,拿起一把黄芪,仔细检查着成色 —— 这是山西药商老周昨天送来的,颗粒饱满,没有虫蛀,成色极好。她想起巴图上个月寄来的信,说蒙古草原上的老人多,冬天容易着凉,黄芪熬汤能御寒,便对丫蛋说:“留一千斤黄芪,挑最好的,用防潮油纸包好。等蒙古贸易开始,咱们带过去,送给草原上的百姓 —— 咱们做实业,不仅要赚钱,还要让百姓受益。”
“姐,” 丫蛋忽然开口,声音低了些,“昨天王府的李德管家来了,说十三爷的伤口已经好了,想请您去喝庆功酒,您怎么让我推了?十三爷是为了护您才受伤的,您不去看看,是不是不太好?”
江兰的指尖顿了顿,黄芪的颗粒从指缝间滑落,落在晒药架上。她抬头望向院外,积雪覆盖的青石板上,一个伙计正扛着药箱走过,脚步匆匆。她深吸一口气,语气平静却坚定:“十三爷伤好了,咱们替他高兴就好。现在护理坊的事多,我没时间去王府。再说,君臣有别,太过亲近,容易引人非议 —— 你忘了皇后娘娘说的话了?咱们守着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事,才是对谁都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