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一年六月,京城的暑气裹着蝉鸣漫过紫禁城的宫墙,瑞祥号后院的薄荷丛刚抽出新叶,江兰正和大嫂一起打包 “解暑凉茶包”—— 入夏后京城燥热,她特意让工坊用金银花、菊花、薄荷配成凉茶,免费发给附近的百姓,既惠民又能打响兰馨的名声。刚封好第十个茶包,就见苏培盛的贴身小太监气喘吁吁地跑进来,额角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江姑娘!快!宫里出事了!白教士用‘放血疗法’给小禄子治病,把人治晕了,皇上让您立刻进宫!”
江兰心里一紧。白教士是上个月从澳门来的传教士,听说懂西方医术,胤禛念其有异域学识,便留他在太医院协助调理,没想到刚上手就出了岔子。她当即放下茶包,抓起桌上的急救包(里面装着纱布、蜂蜜、盐水 —— 现代急救用的糖盐水,她用蜂蜜水替代蔗糖,更符合清代原料),跟着小太监往宫里赶。
马车一路疾驰,小太监断断续续说着原委:“小禄子是御膳房的太监,昨天开始发烧、咳嗽,白教士说他是‘血里有热毒’,要放血排毒,昨天放了一碗,今天又放了一碗,刚放完人就直挺挺地倒了,脉搏弱得快摸不着,太医院的太医们都没辙,苏总管说只有您能救他!”
江兰眉头拧成一团。放血疗法在西方中世纪曾盛行,却因缺乏科学依据、不区分个体差异,常导致患者失血过多休克 —— 小禄子本就发烧虚弱,连续放两碗血(约 500 毫升),远超人体耐受极限,再不急救,恐怕真要出人命。
赶到紫禁城时,太医院的偏殿已围满了人。胤禛站在殿门口,脸色沉得能滴出水;白教士穿着黑色教袍,手里还攥着放血用的银针,满脸焦急却手足无措;几个太医围着榻上的小禄子,有的按人中,有的掐虎口,可小禄子依旧双目紧闭,嘴唇泛着青白色,手腕上的伤口还在渗着血珠。
“江兰来了!” 苏培盛最先看见她,连忙拨开人群,“快!小禄子就等你了!”
江兰挤到榻前,先按住小禄子的手腕 —— 脉搏细弱如丝,频率快得离谱,是典型的失血性休克前兆。她立刻扯开急救包,让小太监端来温水,把蜂蜜和盐按比例调好,用银勺一点点喂进小禄子嘴里:“先喂他喝这个,补充力气,再找干净的纱布来,把他手腕的伤口包紧,别再流血了。”
白教士见她没用药反而喂 “糖水”,急得上前阻拦:“江姑娘!他是血里有热毒,该继续放血排毒,喝这个没用!”
“放血只会让他死得更快!” 江兰抬头看向他,语气坚定却不生硬,“白教士,你看他的指甲 —— 已经泛青了,这是血不够用的征兆;再看他的呼吸,又浅又快,是身体在拼命代偿失血。人身上的血就像田里的水,少了一半,庄稼就会枯死,人也会活不成,哪来的‘毒’可排?”
她指着小禄子的脉搏,对周围的太医和白教士解释:“中医讲‘脉细则血虚’,西医也说‘血液是运送氧气和营养的载体’,他本就发烧消耗了体力,再放掉这么多血,身体没了营养和氧气,怎么能不晕?放血不是不能用,但得看情况 —— 比如有人被毒蛇咬了,在伤口附近放一点血,能阻止毒素扩散,可像这样发烧就放两碗血,纯属乱来。”
白教士愣住了,他在欧洲行医时,从未有人这样从 “血液功能” 和 “个体差异” 解释放血的弊端。他蹲下身,仔细看了看小禄子的指甲,又摸了摸他的脉搏,再想起之前在欧洲,确实有不少病人放血后再也没醒过来,脸色渐渐变了:“江姑娘,你说的是真的?那现在该怎么办?”
“先补气血,再退烧。” 江兰让太医取来参片,磨成粉混在蜂蜜盐水里喂给小禄子,又用温水浸湿纱布,敷在他的额头降温,“他现在最需要的是恢复血容量,参片能补气,蜂蜜盐水能补充流失的盐分和糖分,等他脉搏稳了,再用温和的退烧药,不能再用激进的法子。”
殿内众人都屏住呼吸,盯着榻上的小禄子。约莫半个时辰后,小禄子的手指轻轻动了动,嘴唇也慢慢有了血色,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呻吟声。江兰再摸他的脉搏,虽然还是弱,却比之前平稳了许多:“醒了就没事了,再喂他喝半碗参汤,让他好好休息,明天就能缓过来。”
胤禛松了口气,看向江兰的目光里满是赞许:“江兰,多亏了你,不然又要多一条人命。白教士,你也听到了,西方医术虽有可取之处,却也不能生搬硬套,以后行医,多跟江兰交流,别再犯这样的错。”
白教士连忙躬身行礼,看向江兰的眼神里满是敬佩:“江姑娘,您的医学知识太神奇了,我在欧洲从未听过这样透彻的解释。我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医书,想请您一起研究,也想向您请教东方的医学智慧。”
江兰心里一动。她穿越前只学过护理,对西方医学的了解多限于基础常识,而白教士带来的医书里,或许有能解决清代民生难题的知识 —— 比如痘疫,每年夏天京城都会有痘疫爆发,太医院的汤药效果有限,若是能从西方医学里找到防治方法,对新政的民生稳定至关重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