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六年夏,京城的暑气刚起,山东兖州的急报就送到了养心殿 —— 当地突发 “时疫”,病患多高热、咳嗽、浑身酸痛,短短十日已波及三个村落,地方郎中束手无策,百姓们恐慌得往京城逃难。胤禛捏着奏报,指节泛白,苏培盛在旁低声道:“皇上,去年痘疫、今岁时疫,都是江诰命的护理法子救了人,不如传她来商议?”
彼时江兰正在护理坊修订 “航海护理方案”,春桃捧着兖州急报闯进来,声音发颤:“姑娘,山东时疫死人了!地方官说病患症状跟去年的流感像,可又更凶,百姓都在逃,再不管要出大事了!”
江兰放下手中的图纸,心头猛地一沉。穿越前她在医学院专攻过传染病防治,知道清代医疗落后,一旦爆发传染病,死亡率能高达五成以上。去年京城流感,她教百姓用 “生姜葱白汤” 退热、“艾草熏屋” 消毒,才把死亡率压到一成;前年痘疫,她推广 “隔离护理法”,让染痘者单独居住、衣物煮沸消毒,也救了不少人。可这些法子都散在各地的护理记录里,地方郎中、百姓记不全,遇到新的传染病还是慌了手脚。
“必须编一本《传染病防治手册》。” 江兰当机立断,“把之前应对痘疫、流感的经验,还有太医院的诊治方法,都整理成系统的册子,教大家怎么预防、怎么诊断、怎么治疗,让地方官、郎中、百姓都能照着做。”
春桃连忙点头:“可时间紧,山东那边等着救急,咱们多久能编好?”
“十日。” 江兰语气坚定,“现在就召集人,把所有传染病相关的资料都找出来,分三步走:先整理案例,再提炼方法,最后写成手册。”
当天下午,江兰就召来了核心团队 —— 春桃负责整理过往护理记录,玲儿、小莲去太医院调取痘疫、流感的病例,江丫蛋联系曾参与过防疫的学员收集民间偏方,周院判则牵头汇总太医院的诊治经验。护理坊的研究室里,很快堆满了各种手稿:有去年流感时百姓的康复记录,有痘疫期间的隔离日志,还有太医院存档的 “时疫诊治方”。
江兰蹲在地上,翻着一本泛黄的痘疫护理手札,上面是去年学员王丫头写的:“李家庄张老栓染痘,按江姑娘说的,单独住柴房,衣服用沸水烫,每天用艾草熏屋,涂紫草膏,十日就好了。隔壁没隔离的,一家五口死了三个。” 指尖划过 “没隔离的死了三个”,她心里更急 —— 必须把 “隔离” 这个关键法子,明明白白写进手册,让所有人都重视。
次日一早,周院判带着太医院的三位老中医赶来,手里捧着《伤寒论》《温病条辨》的抄本。“江诰命,” 周院判把抄本放在案上,“太医院梳理了历代时疫诊治的方子,结合你去年的护理法子,咱们可以按‘预防、诊断、治疗’三类来编,这样条理清楚,百姓也容易懂。”
江兰点头,当即把团队分成三组:预防组负责整理 “怎么防传染病”,诊断组负责 “怎么判断是不是传染病”,治疗组负责 “得了传染病该怎么治”,每组每天汇总进展,她亲自把关。
预防组的春桃,第一天就遇到了难题 —— 不同传染病的预防方法不一样,痘疫要隔离,流感要通风,怎么才能让百姓分清?她抱着一堆记录册愁眉不展,江兰走过去,拿起一本民间消毒的手札:“不用分那么细,找共性。不管是痘疫还是流感,预防都离不开‘三招’:少扎堆、勤消毒、强体质。咱们把这三招写清楚,再针对不同传染病加特别提醒,比如痘疫要种痘(清代已有简易种痘法),流感要喝预防汤,这样就好记了。”
春桃茅塞顿开,立刻整理出 “预防三招” 的细节:少扎堆 —— 传染病期间别去庙会、集市,村落间设岗哨,不让染疫者乱跑;勤消毒 —— 用艾草、苍术熏屋,衣物、餐具用沸水烫,井水加少量石灰消毒;强体质 —— 多吃清淡的粥饭,少油腻,晨起快走一刻钟,增强抵抗力。她还让江丫蛋画了插图:有人在熏屋,有人在烫衣服,有人在喝粥,直观又好懂。
诊断组的玲儿,一开始也犯了难。地方郎中不懂 “传染病症状”,常把流感当成普通风寒治,耽误了时间。玲儿拿着太医院的病例,跟江兰商量:“姑娘,不如列个‘传染病典型症状表’,把高热、咳嗽、出疹这些常见症状列出来,再写‘出现这些症状该怎么办’,比如先隔离,再请郎中。”
江兰觉得可行,还加了 “区分传染病与普通病” 的方法:“普通风寒多是低热,不会传染;传染病多是高热,一家人或一个村落里多人发病。” 她让玲儿把这些写成 “大白话”,比如 “要是你家有人高热,邻居家也有人高热,那就是传染病,赶紧隔离”,避免用 “温病”“时疫” 这些百姓听不懂的术语。
治疗组的小莲,要整合太医院的方子和民间的偏方,难度最大。太医院的方子多是 “柴胡汤”“银翘散”,药材复杂;民间偏方简单,却未必都有效。小莲拿着一张 “生姜葱白汤” 的偏方,犹豫道:“姑娘,这方子去年治流感管用,可治山东的时疫也行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