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的京城飘起了细碎雪粒,护理坊门前却比往日更热闹。几辆马车停在巷口,车帘掀开,下来的竟是江南巡抚的幕僚、山东知府的管家,还有西北军营的参军 —— 他们怀里都揣着自家大人的奏稿,专程来京,只为求一份 “护理坊推广的准信”。
春桃抱着刚整理好的 “外地来信簿”,踩着雪跑进研究室,鼻尖冻得通红:“姑娘!这月收到的外地信比上月多了三倍!江南漕运的工匠托人带信,说想要《外伤护理手册》;山东灾后百姓求草药护理方子;西北军营更是直接派参军来,想请您派讲师去教护理!”
江兰放下手中的 “太医院协作病例册”,接过信簿翻开 —— 最上面一封是江南漕运总督李大人写的,字迹遒劲,字里行间满是急切:“江诰命台鉴:江南漕运修缮正紧,工匠日劳十辰,外伤者日增二十余。闻京城护理坊有‘双层草药纱布’‘关节包扎法’,能速愈伤口、减感染,恳请赐手册、派讲师,解工匠之苦,保新政工期。”
往下翻,山东兖州知府的信更具体:“上月兖州遭水灾,灾后流民多染风寒咳、皮肤疮,太医院周院判言‘护理坊有蒸汽吸入、艾草膏之法’,百姓盼此救急之术如盼甘霖,求江诰命允准在兖州设护理所,救一方百姓。”
最厚的一封是西北将军岳钟琪的奏稿副本,里面夹着几张伤兵康复记录:“自江诰命培训医护兵后,军营外伤感染率降五成,然西北州县无护理所,伤兵返乡后难续护理,常有复发。恳请在西北五州设护理分坊,以护军民健康,固边疆安稳。”
江兰指尖拂过信上 “救急”“恳请” 的字样,忽然意识到:护理坊的影响力早已不止于京城。从宫廷护理到民间医馆合作,从军队医护培训到太医院协作,三年来的每一步积累,都像水滴汇成溪流,如今终于漫出京城的边界,流向江南的漕运码头、山东的灾后村落、西北的边疆军营 —— 这就是 “品牌效应”,是百姓口口相传的信任,是官员眼中能解民生难题的 “良方”。
若说外地需求是 “流”,那京城的口碑就是 “源”。护理坊在京城的影响力,早已渗透到街头巷尾的每个角落。清晨的南城早市,卖豆腐的张婶一边舀豆腐脑,一边跟顾客说:“俺家老头子上月摔断了腿,按护理坊的法子‘分段包扎’,才五日就能拄拐走,要是搁以前,得躺半月!” 买豆腐的大娘连忙问:“那护理坊的手册在哪买?俺家老婆子也有腿疼的毛病。” 张婶指了指不远处的书铺:“文兴堂就有,才五十文一本,值!”
文兴堂的王掌柜此刻正忙着搬书,货架上的《老年护理指南》《军队急救手册》《百姓护理简易册》堆得像小山。一个外地来京的商人挤到柜台前,一口气买了二十本:“掌柜的,俺是苏州来的,听说京城护理坊的书能治小病,俺多买些回去,给乡亲们看看!” 王掌柜笑着递书:“您可来对了!这书在京城卖了两万多本,连宫里太后都赞呢!”
护理坊的合作医馆更是 “活招牌”。仁心堂的门楣上挂着 “护理坊合作医馆” 的木牌,每日来就诊的百姓比往日多三成。有个从通州来的老人,专门坐马车来仁心堂:“俺在通州听说‘仁心堂用护理坊的法子治老人喘症’,特意来求治,俺儿子说,只要能好,多远都值!” 陈大夫一边给老人诊脉,一边教他蒸汽吸入的法子:“这是江诰命的法子,您回去按我说的做,不出十日,喘就能轻些。”
连皇宫里的老太妃们,都成了护理坊的 “宣传员”。慈宁宫太后宴请宗室亲眷时,特意让宫女端来按护理坊方子做的 “黄芪蜂蜜水”:“这是兰丫头的法子,喝了能补气血,你们回去也试试。兰丫头的护理坊是真能办事,宫里老人都靠她呢!” 亲眷们听了,纷纷托人去护理坊要手册,有的甚至想把家里的丫鬟送来学护理。
更让江兰意外的是,内务府的采买太监竟主动来护理坊,说要把 “护理坊护理法” 纳入皇室亲眷的日常照护:“皇上说,护理坊的法子实用,比那些虚头巴脑的补品管用,让各宫都学,往后亲眷们有个小病小痛,不用总请太医院,按护理坊的法子就能调理。”
这些点点滴滴的认可,像无数根线,织成了护理坊在京城的 “金字招牌”。而随着漕运、驿路、商旅的往来,这招牌的名声自然飘向外地,成了外地官员眼中 “能解民生难题” 的希望。
京城的金字招牌传到外地,最初只是零星的求助。三个月前,江南漕运的一个工匠头头,托来京送粮草的士兵,给护理坊带了一封手写的信,信里说 “工匠们常被凿子砸伤手,用布条绑了总感染,求江姑娘给个法子”。江兰当时就让春桃抄了一份 “手指外伤护理法”,还寄去了两匹煮软的粗布,让士兵带回去。
没想到一个月后,那工匠头头又来信了,说 “按法子做,感染的少了九成,工匠们都能正常干活,漕运总督李大人听说了,让俺再来求更多法子”。这是第一次有外地官员间接 “求合作”,江兰当时便察觉,护理坊的影响力或许要超出京城的边界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