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授课机制:三家医馆轮流派大夫,每月 6 次课,每次 1 时辰;课程分 “病症鉴别”(如风寒咳 vs 风热咳、积食 vs 腹泻)、“草药护理”(如紫苏治咳、山楂消食的用法)、“急症应对”(如小儿惊厥、老人心慌的初步处理);授课时配模拟教具,确保学员能懂、能学、能用。
合作启动那日,江兰亲自送首批 10 名学员去医馆。仁心堂的王掌柜早让伙计打扫好角落的小桌,摆上干净的棉布、草药包,还特意叮嘱:“你们别紧张,有不懂的就问俺或伙计,咱都是为了帮病人,不用怕错。”
林丫头被分到仁心堂,刚到就遇上一个被烫伤的孩童 —— 孩子打翻了热汤,手背起了水泡,哭得撕心裂肺。林丫头想起江兰教的 “冷水冲一刻钟”,连忙端来冷水,小心翼翼地握着孩子的手冲,一边冲一边轻声哄:“别怕,冲会儿就不疼了。” 王掌柜在一旁看着,见她手法轻柔、步骤没错,暗暗点头:“这丫头学得扎实。”
分到惠民堂的赵丫头,第一天就跟着陈大夫学辨咳嗽。有个老人来诊病,陈大夫让赵丫头先听咳嗽声:“你听,这咳嗽声沉、痰白,是风寒咳,得用紫苏煮水;要是咳嗽声脆、痰黄,就是风热咳,得用梨汁。” 赵丫头认真记在本子上,等老人拿药时,还教他 “紫苏水怎么煮、怎么吸入”,老人笑着说:“姑娘讲得比大夫还细,俺回去就试试。”
分到济世堂的钱丫头,最擅长哄孩子。有个小儿积食,哭闹着不肯喝消食药,钱丫头从怀里掏出江兰教她做的 “山楂糖”(用山楂汁熬的软糖),笑着说:“咱先吃糖,再喝药,药就不苦了。” 孩子果然听话,喝完药还拉着她的手不放,李大夫笑着说:“有你在,俺看小儿病患都省心多了。”
可合作刚过十日,问题就来了。仁心堂的伙计找王掌柜告状:“掌柜的,那学员林丫头太死心眼!昨天有个大爷砸伤了手,她非要按护理坊的法子‘先冷敷再包扎’,大爷说‘冷敷凉得慌’,她还硬劝,差点把大爷惹毛了!”
王掌柜把这事告诉江兰,江兰当即去了仁心堂。林丫头正委屈地抹眼泪:“姑娘,俺按您教的做,可大爷不乐意,说俺瞎折腾。” 江兰没怪她,而是找到那位大爷,笑着说:“大爷,您看您的手,昨天冷敷后是不是没那么肿了?要是不冷敷,肿得厉害,包扎时更疼。下次您要是觉得凉,咱用温凉水,别太冰,好不好?”
大爷看着手确实不肿了,不好意思地笑了:“姑娘说得对,是俺老糊涂了。那丫头也是为俺好,俺不该凶她。” 江兰趁机跟学员们说:“护理要讲法子,更要讲人情,百姓觉得不舒服,咱就调整,别硬来,这样才能帮到更多人。”
更棘手的是授课时间冲突。济世堂的李大夫要去乡下义诊,没法按时来授课,护理坊的学员们都急了 —— 他们还等着学 “小儿腹泻的辨证护理” 呢。江兰当即调整方案:“李大夫去义诊时,可带 1 名学员跟着,既不耽误义诊,也能让学员在乡下学实操;授课改成‘回来后补讲 + 写授课笔记’,保证大家都能学到。”
李大夫带着学员去了乡下,不仅帮百姓看病,还教学员 “乡下常见的小儿腹泻怎么处理”(比如用米汤补津液、用灶心土敷肚脐)。学员回来后,把笔记整理好分给大家,还说:“乡下的孩子没条件煮梨汁,李大夫教俺们用南瓜泥代替,也能治腹泻,这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
随着问题一个个解决,合作的成效越来越明显。
护理坊的学员们,实操能力突飞猛进 —— 之前骨折包扎要练十次才合格,现在三次就能做好;之前分不清风寒咳和风热咳,现在听声音、看痰色就能辨明;甚至有学员能独立处理 “小儿惊厥”“老人心慌” 的初步急救,江兰看着他们的实习记录,欣慰地说:“你们现在去护理所当讲师,都没问题了。”
民间医馆的变化也很大。仁心堂的接诊量比之前多了两成,王掌柜笑着说:“学员帮着包扎、教护理,俺和大夫能多看好几个病人,药材销量也涨了!” 惠民堂的陈大夫,因授课出了名,不少百姓特意来求医:“听说陈大夫教护理坊的学员,医术肯定好!” 济世堂的李大夫,带学员义诊后,乡下百姓也来城里找他看病:“李大夫和姑娘帮俺们治好了孩子,俺们信得过!”
消息传到宫里,胤禛特意让苏培盛去考察。苏培盛回来后,笑着对胤禛说:“皇上,江诰命这合作模式真管用!学员们实操越来越熟练,医馆的百姓也满意,连太医院的周院判都去看了,说‘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好法子,该推广’!”
胤禛当即下旨:“再拨两百两银,支持江兰扩大合作范围,让京城更多医馆参与;内务府要配合,帮护理坊和医馆协调药材、场地,确保合作顺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