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们起初还带着几分敷衍,可看着江兰连 “木杆烘烤的温度要控制在八十度(按清代炭火温度估算)” 都能说清,渐渐变得恭敬起来。老匠人王师傅一边打磨弯好的杠杆,一边感慨:“姑娘懂的比我们这些老匠人还细!以前只按古籍做,从没想着还能这么改。”
江兰笑着摇头:“都是从书里学的,再结合点实际经验。您要是遇到问题,随时找我,咱们一起琢磨。” 她知道,在工部站稳脚跟,不仅能推进水车改良,还能为后续新政的工程事务攒下人脉。
正午时分,改良后的龙骨水车终于完工。江兰让人在水车旁挖了个半人深的水池,模拟江南稻田的水位。李永升亲自踩上踏板,脚刚用力,水车的龙骨就 “哗啦啦” 转起来,木桶依次舀起水,顺着木槽流进旁边的空田,整个过程没有一丝卡顿,比传统水车快了近一倍。
“成了!真成了!” 作坊里的工匠们欢呼起来,李永升激动地走下来,对着江兰躬身道:“姑娘真是帮了大忙!这水车不仅不卡了,还快了这么多,江南夏种有救了!”
江兰看着转动的水车,心里满是踏实 —— 这是她第一次将现代机械知识与清代工程结合落地,那种成就感比任何赏赐都强烈。她想起夜里默写笔记时的场景,想起胤禛批注的 “可让工部造样品试验”,突然明白:知识的价值,从来都在 “落地” 二字。
回到养心殿时,已是傍晚。胤禛正在批阅江南巡抚的加急奏报,见江兰进来,连忙问道:“水车成了?”
“回皇上,成了!” 江兰将试验的细节一一禀报,包括杠杆弧度调整、齿轮间隙优化,还有水车效率提升的情况,“李永升大人说,明日就派工匠带着水车图纸去江南,赶在夏种前教会农民使用。”
胤禛的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从御案上拿起一份奏折递给她:“江南巡抚刚递来的回奏,说用了你之前提的‘松土撒草木灰’的法子,秧苗成活率提高了三成,就是缺水的问题还没解决。你去跟苏培盛说,往后农政与水利的协调,你也参与进来,有需要直接跟朕回话。”
江兰双手接过奏折,指尖触到纸页上 “农政水利协调” 的字样,心里瞬间涌起一股暖流 —— 这不仅是放权,更是将她纳入了新政民生事务的核心协调层,打破了 “宫女不得干预政务” 的隐性壁垒。她连忙躬身:“奴才遵旨!定当用心协调,不辜负皇上的信任!”
“你不用总说‘辜负’。” 胤禛看着她,语气比往常温和,“你帮江南农民解决了灌溉的事,就是帮朕推进新政。摊丁入亩要靠农桑稳固,农桑要靠水利支撑,你做的这些,比朝堂上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的官员有用得多。”
退出内间时,苏培盛正站在廊下,手里拿着一份工部送来的水车改良清单,见江兰出来,笑着递过来:“皇上让我把这个给你,说你要是有其他改良想法,直接写在上面,工部会照着做。老奴跟你说,皇上刚才还跟我说,‘江兰这丫头,是个能做事的,往后农政水利的事,多让她掺和’。”
江兰接过清单,看着上面 “按江兰姑娘方案量产” 的字样,心里满是感激:“谢公公一直照拂,也谢皇上信任。”
“你这是靠自己的本事挣来的。” 苏培盛拍了拍她的肩膀,“走,跟老奴去看看内务府刚送来的江南新茶,皇上说赏你半斤,让你尝尝鲜。”
回到东偏院时,春桃正坐在桌旁,手里拿着一块新缝的书套,见江兰回来,连忙举起:“江兰姐,你看我给《农政全书》缝的书套,用的是最好的细棉布,还绣了艾草纹,防蛀又好看!”
江兰接过书套,指尖触到细密的针脚,心里暖暖的。她将书套套在《农政全书》上,又从布包里掏出工部送来的水车图纸,摊在桌上:“春桃,你看,这是改良后的龙骨水车,以后江南的农民浇水就不用那么费力了,咱们家乡的人也能用上。”
春桃凑过来看,眼里满是羡慕:“江兰姐,你真厉害!能让皇上信任,还能帮这么多人!”
接下来的几日,江兰忙得脚不沾地。白天要协调工部与江南的水车运输,确保工匠按时抵达;晚上则在东偏院整理 “水利护农” 的方案 —— 她将《农政全书》里的农桑知识与《河防一览》的水利经验结合,画出 “江南稻田灌溉示意图”,标注着 “每十亩稻田配一台改良水车”“水渠宽度三尺,深度两尺,防淤积”,还写下 “水车维护方法”,比如 “每月检查齿轮咬合”“木杆涂桐油防腐蚀”,这些都是她结合现代工程维护知识的心得。
一日午后,江兰正在整理方案,杂役房的老王头突然送来一筐新鲜的桑葚:“江兰姑娘,这是江南刚送来的,苏公公让我给你带些。听说你改良的水车救了江南的夏种,老奴替家乡的人谢谢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