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女一号”及其系列良种惠及四海的伟绩,与“东方农神”赵小满的传奇之名,如同插上了双翼,乘着商旅的驼铃与帆影,借着风与流水,以远超官方文书的速度,向着已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辐射、回荡。那实实在在的丰收景象,那由饥馑转为饱暖的民生蜕变,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说服力。当大燕朝廷正式颁布优待外邦学子的诏令,并明确由“丰女国际农学院”承担主要教学任务后,一场规模空前、波及更广国度的“求学潮”,汹涌而至。
丰女村,这个原本僻静的北地村落,已然成为世界农业版图上无法忽视的耀眼坐标。村口那座“巾帼织星”的牌坊,见证了越来越多肤色迥异、服饰奇特、语言聱牙的身影,带着朝圣般的虔诚与对知识的无尽渴求,风尘仆仆地抵达。
这一次,来的不再仅仅是西域、南洋这些相对临近的邦国。
来自雪域高原的吐蕃使者,脸庞带着高原阳光灼刻下的红晕,他们不畏艰险,翻越重重雪山,为的是学习如何在稀薄的空气与短暂的暖季里,培育出更能果腹的青稞。
来自北方辽阔草原的室韦、契丹部族代表,身上还带着牧草的清香与风尘,他们渴望获得能在寒冷地带生长、并能丰富牧区作物种类的耐寒粮种与种植技术。
甚至,连远在葱岭以西的波斯(大食)商人,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种子贸易,他们派出了精通数国语言、对植物学颇有研究的学者,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大燕那套神秘而高效的选育、耕作体系,以期改良波斯本土的作物。
更有那来自极南海岛、皮肤黝黑如炭的昆仑奴(泛指来自东南亚及印度洋区域的使臣或商人),乘着巨大的帆船,历经数月的海上颠簸,带来了他们那里特有的香料作物种子,同时也迫切地想要求取水稻增产与病虫害防治的妙法。
农学院的学舍已然不敷使用,不得不紧急扩建。讲堂内,通译们忙得焦头烂额,往往一种语言需要辗转两三种中介语言才能最终传达。实践田里,划分出了更多模拟不同气候土壤的区域,来自雪域的学子在尝试搭建防风保温的矮墙,来自海岛的学生则在挖掘排水渠,模拟雨季。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与多元需求,赵小满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包容、耐心与智慧。
她不再仅仅依赖于那玄妙的“大地之心”感知,而是将其沉淀为一种更深层的、对农业本质规律的洞察。她坐镇中枢,运筹帷幄。
首先,是系统的知识梳理与分级教学。
她将农学院的课程进行了更加精细的划分。设立“基础农学部”,面向所有新生,统一教授大燕精耕细作的核心理念、土壤肥料基础、常见作物生理等通识知识。随后,根据学子来源国的自然条件与发展需求,分流进入“旱地农业科”、“湿热农业科”、“高寒农业科”、“园圃经济科”等专业学部,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深入学习。她亲自参与编纂的各科教材,不仅凝聚了大燕数千年的农耕智慧,也开始融入那些异域学子带来的、其本国独特的种植经验与技术,使得农学院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多元与丰富。
其次,是实践导向与问题解决。
赵小满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她要求每一位学子,无论身份尊卑,都必须深入田间地头,亲手劳作。她时常会出现在各块实践田边,观察学子们的操作。
面对那位忧心高原青稞产量的吐蕃使者,赵小满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仔细观察青稞在不同坡度、不同光照下的长势差异,与他一同探讨如何利用石块垒砌矮墙以抵御强风、积蓄地温,并建议他尝试将青稞与当地几种耐寒的豆类进行间作,以改善土壤。
对于那位希望发展定居农业的室韦长老,赵小满则重点指导他如何选择背风向阳的河谷地带,如何利用牲畜粪便堆肥以快速提升新垦地的肥力,并推荐了几种生长周期短、易于管理的黍米和荞麦作为初期过渡作物。
她甚至对那位波斯学者带来的、濒临枯萎的珍稀蔷薇,提出了嫁接与改良土壤酸碱度的建议,让那位学者惊叹不已,直呼遇到了真正的“植物知己”。
再者,是构建交流与共享的平台。
赵小满鼓励学子们不仅向老师学习,更要互相学习。她定期举办“农学清谈会”,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分享其故乡独特的农事见闻、种植技巧,甚至是失败的教训。一场关于如何利用海岛鸟类粪便作为高效肥料的讨论,可能让来自内陆的学子大开眼界;一次关于草原游牧与定居农耕利弊的辩论,也能引发所有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农学院,逐渐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农业知识与文化交流的熔炉。
李青山麾下的皇商网络,此刻更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保障着农学院庞杂物资的供应,更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与其故乡紧密联系起来,将他们在农学院的学习成果、遇到的问题、乃至研发的新技术,及时地进行传递与反馈,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持续优化的巨大学习网络。
在这万邦来朝的盛况下,赵小满的身影愈发忙碌,也愈发沉静。她穿梭于讲堂与田埂之间,解答着千奇百怪的农业难题,调和着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摩擦与误解。她的脸色时而苍白,但那双眼睛,却因承载了如此多元的文明与期望,而显得愈发深邃明亮,仿佛蕴藏着星辰大海。
越来越多的国度,在派来学子之后,紧随而至的便是表达敬仰与寻求更深层次合作的国书。大燕的朝堂之上,来自异邦的使节络绎不绝,他们所求的,已不仅仅是良种与技术,更是一种与大燕、与那位“东方农神”缔结友好、共谋发展的契机。
万邦归心,非为武力征伐,而是源于对知识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对共同发展的渴望。
赵小满以一座农学院为支点,以一粒种子为媒介,正在悄然改变着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方式,书写着一部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以农业与文明为纽带的“万国图志”。这片曾经只属于大燕的丰女村沃土,如今正滋养着来自整个世界的、渴望生长的智慧之根。
喜欢荒村辣媳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荒村辣媳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