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宇书记的问题,像一把无声的锤子,敲在会议室里每个人的心上。
空气仿佛凝固了。刚才还因为陈刚副省长那番激昂陈词而有些燥热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发改委李主任的嘴角,噙着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弧度,他端起茶杯,杯盖与杯沿轻轻碰了一下,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动,在这极致的安静中,显得格外突兀。他头顶那枚[质疑]的标签,颜色愈发深沉,旁边还衍生出了一缕看好戏的[悠然]。
经信委的王主任则不动声色地调整了一下坐姿,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摆出了一副“我言尽于此,静待书记圣裁”的姿态。他那枚[抵触]的标签,像一块顽固的礁石,任凭风浪,岿然不动。
陈刚副省长紧锁的眉头,几乎能夹死一只苍蝇。他望向林望,眼神里充满了焦急。他没想到,自己铺垫了半天,最后却让林望陷入了这样一个被两面夹击的死局。他头顶那片炽热的[渴望政绩]的金光,此刻也被一层浓重的[担忧]所覆盖。
所有人的目光,都像探照灯一样,聚焦在会议桌末席的那个年轻人身上。
林望没有立刻回答。
他只是静静地站着,目光从周书记的脸上,缓缓扫过李主任,再到王主任。他的【情绪图谱】系统里,这间代表着江东省权力核心的会议室,变成了一个由各种欲望和顾虑交织而成的战场。
[质疑]、[抵触]、[求稳]、[怕担责任]……这些深色系的标签,像一张无形的大网,试图将他那个刚刚萌芽的想法,彻底扼杀在摇篮里。
他知道,此刻任何关于“未来”、“趋势”、“战略高度”的宏大叙事,都只会引来更多的质疑。在这些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官僚面前,理论是最苍白无力的东西。
他们要的,不是一幅画在天上的蓝图,而是一条能踩在脚下的,通往蓝图的坚实路径。
“书记,各位领导。”林望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李主任和王主任的顾虑,非常正确,也非常必要。这正是我接下来想汇报的。”
他没有反驳,而是先全盘接纳。
这一手,让原本准备看他如何辩解的李、王两位主任,都微微一愣。他们感觉自己蓄满力的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数字赋能’,如果只是一个悬在空中的概念,那它必然会成为一个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林望坦然承认,“所以,我今天提的,不是一个需要立刻投入几百个亿的庞大计划,而是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箱’。”
“工具箱?”周书记的眉毛微微一挑,这个词很新鲜。
“是的,工具箱。”林望的目光再次投向发改委的李主任,“李主任刚才说,我们最紧要的任务是稳住基本盘,保就业,保稳定。我完全同意。但我们现在面临的真实情况是什么?”
“是我们省最大的轴承厂,去年接到了一笔出口欧洲的大订单,本是天大的喜事。结果呢?因为上游一家供应特种钢材的小厂,生产设备临时出了故障,耽误了三天,导致整个生产计划延误,最后不仅订单被取消,还赔付了巨额的违约金。轴承厂今年已经裁了三百人。”
“是我们省最有名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他们的拳头产品是肉粽。去年端午节前,因为对市场需求预估错误,备料不足,眼睁睁看着外省的品牌抢占了我们本地的商超。而节后,又因为错误听信了某个‘专家’的预测,大量囤积原材料,结果造成了巨大的仓储浪费和资金积压。这家企业,原本是我们省的纳税大户,现在已经拖欠了三个月的工资。”
林望没有说任何理论,他只是在陈述两个真实发生,且在座各位都或多或少有所耳闻的案例。
每说一个案例,他都能清晰地看到,李主任和王主任头顶的标签,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那份[悠然]和[抵触],正在慢慢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戳到痛处的[尴尬]和[无奈]。
因为这些问题,正是他们工作中,最头疼,也最无解的顽疾。发改委能批项目,但管不了企业的生产协同。经信委能搞试点,但无法预测市场的瞬息万变。
“这些问题,靠多修一条路,多建一个工业园,能解决吗?解决不了。”林望的声音不大,却字字诛心,“因为病根,不在于我们的‘手脚’不够强壮,而在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出了问题。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是割裂的,是延迟的,甚至是错误的。”
“而我说的‘数字赋能’,在现阶段,就是要为我们江东省的产业,装上一个最基础的‘神经系统’。”
他顿了顿,给了在座领导一个消化的时间,然后才抛出了自己的核心方案。
“所以,我恳请书记和各位领导,不要立刻批准一个宏大的战略,也不要立刻成立一个庞大的机构。”
“我只申请,在我们原定的那八亿‘盘活资金’里,允许我们领导小组,拿出一个极小的比例,比如三千万,甚至两千万。从我们筛选出的那二十家试点企业里,再精选出三到五家,行业不同,规模各异,作为我们‘数字神经系统’的第一批‘神经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