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崇祯皇帝才缓缓叹了口气,摆了摆手:“罢了,朕知你心意坚定,不愿强求。你既不愿兼任首辅,那朕便再做考量。”
赵烈闻言,如蒙大赦,心中悬着的巨石终于落地,连忙叩谢:“谢陛下体谅!陛下圣明!”
“起来吧。”崇祯皇帝示意他落座,语气缓和了些许,“你不愿任职,朕不勉强,但你身在朝堂,威望卓着,对朝中大臣也颇为了解。朕这里有几个人选,你且听听,给朕做个评价,也好让朕做个参考。”
赵烈重新落座,心中稍定,恭敬回道:“陛下请讲,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崇祯皇帝缓缓说道:“第一个人选,是礼部尚书林欲楫。此人资历深厚,为官谨慎,学问渊博,你觉得他如何?”
赵烈沉吟片刻,回道:“林尚书确实资历深厚,为人谨慎,处理礼仪祭祀等事务得心应手。但臣以为,林尚书过于保守,缺乏变通,如今大明亟需革新弊政、筹措军需,林尚书的魄力恐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局势,担任首辅,怕是难以打开局面。”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显然认同他的看法,又道:“第二个人选,是吏部尚书王永光。他久在吏部,熟悉官员考核任免,经验丰富,你觉得他可行?”
“王尚书熟悉吏治,经验老道,这是他的长处。”赵烈语气客观,“但臣听闻,王尚书虽无大过,却也无大功,处事过于圆滑,凡事以明哲保身为先,缺乏担当。如今朝中积弊甚多,需有敢作敢为、锐意改革之人坐镇,王尚书恐难担此任。”
崇祯皇帝轻轻颔首,继续说道:“第三个人选,是兵部尚书张凤翼。他通晓军事,与你也有过合作,整顿边军时也曾出过力,如何?”
赵烈摇了摇头:“张尚书通晓军事,这是事实,但他性情懦弱,遇事优柔寡断。此前后金鞑子袭扰边境时,张尚书便有畏敌之心,若让他担任首辅,面对内忧外患,恐难有决断之力,反而会延误时机。”
崇祯皇帝脸上露出一丝失望,又道:“第四个人选,工部尚书范景文。此人为官清廉,口碑甚好,你对他印象如何?”
“范景文?”赵烈听到这个名字,心中猛地一动。他抬眼看向崇祯皇帝,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他当然知道范景文。历史上,这位范尚书是出了名的忠臣廉吏,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范景文得知消息后,投井自尽,死前留下遗言“死有余恨”,其忠贞之志,感天动地。后来清廷为了笼络人心,追谥他为“文忠”,可见其气节之高。
如今的范景文,担任工部尚书,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正是担任首辅的不二人选。既忠心耿耿,又有才干,且无党羽之嫌,定能稳定朝局,辅佐崇祯皇帝革新弊政。
赵烈心中已有了主意,却没有立刻举荐,反而微微一笑,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说起范尚书,臣倒是想起一个故事,想讲给陛下听听,不知陛下是否有兴致?”
崇祯皇帝正为首辅人选之事烦恼,见赵烈突然要讲故事,虽有些意外,却也来了兴致,点头道:“哦?镇国公还有故事要讲给朕听?说来听听。”
赵烈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陛下,臣听闻,有一位官员,自入仕途以来,便以名节自励,为官清廉,从不收受任何贿赂,也不接受他人请托。后来,他升任高位,手握实权,前来登门求他办事的亲朋好友、同僚故旧络绎不绝,让他不胜其烦。”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赞赏:“这位官员为了杜绝这些请托,也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特地命人在自己的府门上贴上了一张告示,上面只写了六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这六个字言简意赅,态度坚决,既拒绝了他人的请托,也彰显了自己的操守。百姓们得知此事后,无不敬佩,都称他为‘二不尚书’。”
崇祯皇帝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过赞赏之色,忍不住点头道:“‘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字,却胜过千言万语!这位官员,确实是难得的清官廉吏,有如此操守,实属可贵!”
赵烈继续说道:“陛下说得是。当时朝中还有一位正直的同僚,十分敬佩他的勤政廉洁,便以他的事迹为内容,撰写了一副对联,赠与这位官员。上联是‘不受嘱,不受馈,心底无私可放手’,下联是‘勤为国,勤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
他将对联缓缓道来,声音抑扬顿挫,清晰地传入崇祯皇帝耳中。
崇祯皇帝听完,忍不住拍案叫好:“好一个‘心底无私可放手’,好一个‘勤为国,勤为民’!这副对联,不仅写出了这位官员的操守,更道出了为官者的本分!镇国公,这位‘二不尚书’,究竟是谁?如今身在何处?朕竟不知朝中还有如此清廉正直之人!”
他的眼中满是急切与期许,显然对这位“二不尚书”极为感兴趣。
赵烈见皇帝已然动心,心中暗自欣慰,起身躬身回道:“陛下,这位‘二不尚书’,并非旁人,正是如今的工部尚书——范景文范大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铁骨:系统在手,逆势铸神州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明铁骨:系统在手,逆势铸神州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