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魂涧深处所得的“重楼”根茎与邓老者那番深谋远虑的点拨,如同在林薇薇心中点燃了一盏长明灯,照亮了前路,也指明了方向。与赵里正看似和谐的“合作”关系下,她不再焦虑彷徨,而是沉下心来,开始了有条不紊的“蛰伏”与“积蓄”。
寒冬的脚步日益临近,山风凛冽,草木凋零。驱寒膏的需求量达到了顶峰,制作点里终日弥漫着辛辣温暖的药香。林薇薇每日准时前往,指导赵氏等人处理药材、掌控火候,态度依旧耐心细致,毫无保留(限于简化版)。她甚至“主动”改进了过滤和装罐的方法,使得成品膏药看起来更整洁耐用,赢得了赵里正几句不痛不痒的夸赞。
然而,在这表面的顺从与合作之下,一场无声的“掠夺”正在悄然进行。
赵里正为制作点提供的药材,品质参差不齐,但种类和数量远非林薇薇往日所能及。她将每一次接触都视为学习的机会。肉桂的厚度与油性如何影响药力?不同产地的姜汁辛辣程度有何差异?威灵仙是根效佳还是茎效佳?她默默观察,细细比较,将每一种药材的特性、优劣、处理要点牢牢记在心中,并在夜间于棚屋中偷偷记录下要点(用炭笔写在洗净的干树皮内侧,极其隐蔽)。
她借口“试验药性稳定性”或“改进保存方法”,将一些边角料或轻微瑕疵的膏体带回,尝试不同的配伍微调,观察其变化,积累着宝贵的实践经验。制作点,成了她绝佳的、免费的“药材博物馆”和“实践工坊”。
分得的“酬劳”——那些微薄的铜钱和粮食,她精打细算到极致。铜钱一枚枚存入陶罐,粮食仔细储存,绝不浪费一丝一毫。她甚至用部分粮食,通过孙寡妇,换取了更耐储存的粗盐、糖稀和一小罐珍贵的菜油,进一步丰富家庭储备,也为未来可能的研究做准备。
进山采集“指定辅药”的任务,她更是充分利用。每次出行,路线更加飘忽,时间更加随机。她在采集任务所需之余,必定绕道秘密药园,悉心照料那些越冬的药材,为它们培土、覆盖枯草保暖,并悄悄移栽新发现的、有价值的药苗。每一次进出,都对山形地貌、药材分布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所有这一切暗中积蓄的核心,便是那枚珍贵的“重楼”根茎。炮制“麻沸散”的过程,极其缓慢、谨慎,且充满风险。她只能在深夜,确认母亲和弟弟熟睡后,才敢在棚屋最阴暗的角落,借助微弱的油灯光亮,进行极其微量的操作。
依照邓老者所授,她将根茎最核心的一小部分仔细切削下来,清洗干净,置于通风处阴干。这个过程便花了数日时间,需时刻防潮防霉。随后,她用好不容易换来的一小勺陈醋,倒入一个极小极深的粗陶碟中,将阴干后的重楼薄片浸入其中,以瓦片覆盖碟口,藏于柴堆最深处的阴凉地。
七日浸泡,每日她都会趁无人时,小心掀开瓦片查看,心中默记变化。醋液渐渐染上淡淡的黄褐色,药材本身的气息与醋酸味混合,产生一种奇异而略带危险的气息。
七日满,她取出已软化并吸饱醋液的药材薄片,置于一片干净瓦片上,在煮饭的灶膛余烬旁,利用那极其微弱的、可控的温热,缓缓焙烤。火候的掌控全凭直觉与经验,既要烤干,又不能焦糊,否则前功尽弃。她彻夜不眠,小心翻动,直到薄片变得酥脆,散发出一种干燥的、略带酸涩的奇异药香。
最后一步,研磨。她不敢用石臼(动静太大),而是找来一块极其光滑的鹅卵石和一片平整的青石板,洗净烘干,将焙干的薄片置于其上,用卵石极其小心、缓慢地碾压、研磨。动作轻缓,几乎无声,耗时极长,才得到一小撮比面粉还要细腻的淡褐色粉末。
这便是初成的“麻沸散”基粉!量极少,仅够一两次试用,却凝聚了她无数心血与风险。
她将粉末装入一个洗净晾干的小竹节内,以木塞封口,再用蜡油(从换来的蜡烛上刮下)仔细密封,贴身藏于内衣暗袋中,从不离身。
完成这一切后,她长长舒了一口气,后背已被冷汗湿透。这不仅仅是一份药粉,更是她在绝境中为自己预备的一线生机,一份沉重的、关乎生死的底气。
冬日的第一场寒雨悄然落下,淅淅沥沥,天气骤然阴冷潮湿。驱寒膏的需求更旺,制作点愈发忙碌。村民们的感激之声不绝于耳,赵里正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几分真切——显然,这驱寒膏带来的名声与微利,让他颇为受用。
然而,林薇薇却敏锐地察觉到一丝隐忧。连日阴雨,湿气太重,制作点储存的部分药材(如姜块)开始出现霉变迹象,赵氏等人并未足够重视。林薇薇“偶然”发现后,“及时”提出警示,并“建议”改进储存方法,添加生石灰吸潮,得到了采纳,避免了一次可能的损失。赵里正得知后,对她“尽心尽责”的态度表示了肯定。
但林薇薇心中明白,这点“功劳”远不足以提升她的地位。赵里正需要的,始终是一个“好用”、“可控”且“无威胁”的工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流放岭南:开局一座破酒馆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流放岭南:开局一座破酒馆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