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袁绍恍然大悟,决定放弃邺城。这处靠近曹操的旧治所早已不合时宜,还是冀州北部未定时设立的。
迁都之事他早有打算。清河郡人才辈出,与颍川同为文教兴盛之地,若能善加经营,假以时日必成第二个洛阳。
至于许衡,不过仗着天子诏书和三万兵马趁火 ** 。这等天时地利人和俱全的良机,恐怕百年难遇。
"区区县侯也就到此为止了。"袁绍冷笑,"难道还能封他做魏郡公不成?邺城就是个诱饵,真要动怒出兵反倒中了曹操奸计!"
"主公英明!"田丰深深作揖。
关键在于以退为进。弃守邺城仍可掌控魏郡,只需屯兵防备那个不按常理出兵的许衡即可。这莽夫随时可能捅刀子,正需要严加防范。
邺城,不要也罢。
袁绍大帐内,烛火摇曳。
"许衡小子也配封公?不过凭此一事罢了。"他冷哼一声,指尖轻叩案几,"若我主动让出邺城,不与曹操作无谓之争,反倒能让公孙瓒那厮彻底绝望。"
"这般取舍,岂需他人指点?这许衡倒是会挑时机。"
袁绍忽然展眉舒气,胸中郁结顿消。他拂袖转身,对阶下众臣道:"陈琳,即刻拟两封书信,一封致曹操,一封送许衡。"
又转向另一侧:"郭图,传我军令,着许攸整理邺城物资,三月内分批撤往清河郡。"
"沮授安在?"
"属下在此!"
文官队列中走出一位白袍文士,身形清瘦如竹,躬身时衣袂翩然。这位出身清河沮氏的名士,向来以风骨卓然着称。
"有劳先生先行返回清河,告知崔琰太守妥善安置官民,将治所暂迁清河。是否再度迁徙,待我军回师再议。"
"遵命。"
袁绍目光如电,扫向武将行列:"鞠义听令!"
"末将候命!"
一位裹着羌式臂甲的将领抱拳出列,额间白巾格外醒目。
"传谕三军,将此决议广布四方,务必使幽州诸将知晓——特别是易京城里的公孙瓒!"袁绍振袖而起,声震屋瓦,"我要让天下人都明白,袁本初与那些庸碌诸侯不同!公孙瓒背信弑主,天人共诛,我袁氏当替天行道!"
"主公英明!"
郭图、辛评等谋士齐齐折腰,此刻再无疑虑。此计非但不会失却幽州人心,反倒能收服各方豪杰。
他们这位主公啊,虽常优柔寡断,但每临大事,这份气度确实非常人可及。
......
邺城官署内,许攸抚掌而笑。
"妙!当真妙极!"
留守的他刚收到袁绍军令及两封南下书信。一封致曹操,一封予许衡。虽不知内容,但这份临危不乱的雍容气派,令他不由击节赞叹。
邺城不过弹丸之地,能如此果断舍弃,这般胸襟气度,方显王者风范。
"立即执行,诸位。将邺城让与许衡,但百姓可随我军迁往清河郡,不得遗漏一人。"
"从清河府库拨发补偿,免征三年赋税。不愿迁徙者可留居邺城,日后即为许衡治下之民。"
"主公有令,即刻执行。诸位不必挂怀,当下要务在攻取幽州,不可令大军首尾难顾。"
"遵命!"
众人虽有疑虑,但军令如山,不敢违抗。
袁绍在辖境内威望甚高,各部遵令而行,着手迁徙百姓、商贾及各族人士。
将治所迁往清河。
那里依山傍水,较之邺城更具山水诗意。
待众人退下。
许攸叫住正欲离去的刘备。
"玄德。"
"哦,子远。"
刘备转身,神色平静如水。
"主公此令,你以为如何?"
许攸目光殷切地望着刘备。
他渴望知晓这位客居邺城的皇叔有何见解。在许攸记忆中,刘备的见识向来非同凡响。
当年讨董时的见解,就已远超诸多诸侯。
刘备淡淡一笑,拱手道:"明公此番决断,令人叹服。此等魄力,确非常人所能及。"
许攸闻言开怀。
听中立之人夸赞自家主公,犹如肯定自己识人之明。
"能忍痛割舍,方免首尾之患。如此明公必获全胜。"
"那玄德为何仍愁眉不展?"
许攸不解道。
刘备长揖一礼,叹道:"公孙瓒乃我同门师兄,昔日同在卢师门下修习经传。"
早年他曾收留于我,对我恩重如山。可如今这乱世,他终究难逃劫数。袁公此番决断,分明是要置公孙瓒于死地,这等狠辣手段,怎不叫人心寒。
我实在高兴不起来。如今寄人篱下,只能暗自伤怀。
许攸闻言一怔。
"是在下失言了......"
他这才恍然想起。
刘备与公孙瓒乃是同门师兄弟,故交好友。
这位刘使君倒非虚情假意之人。众人皆在庆贺主公大胜,唯独他还惦念着公孙瓒的败亡。
不过话说回来。
主公如此行事,不知天下人将作何感想。
许攸心中百感交集,恨不能即刻与挚友畅谈这番胆识谋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曹营悍将,从马镫破阵开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三国:曹营悍将,从马镫破阵开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