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厂的风波在周省长的强力干预下,暂时告一段落。联合评估小组已经成立,老刘师傅作为工人代表之一,参与了进去。每次在省政府遇到他来开会,他依旧会对我点点头,眼神里的戒备少了一些,但那份沉重的忧虑并未散去。他偶尔欲言又止的样子,总让我想起他提到“姓高的老板”时那未尽的语意。
就在我以为与这位“高老板”的关联仅止于工人诉求的层面时,命运却以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方式,将他推到了我的面前。
为了推进全省的招商引资工作,打破内陆省份的封闭局面,省政府筹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沿海企业与内地经济合作洽谈会”。周省长是本次会议的总负责人,我这个秘书,自然承担了大量的协调和准备工作,忙得脚不沾地。
会议前一天下午,我正在会场——省迎宾馆国际会议中心——做最后的巡查。巨大的水晶吊灯下,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调试音响、摆放席卡,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大型活动前特有的忙碌与肃穆。
“林秘书!林秘书!”办公厅综合二处的老王处长小跑着过来,脸上洋溢着热情过度的笑容,“您这边检查得怎么样了?有什么需要我协调的,尽管吩咐!”
我对他这种见缝插针表功的行为早已习惯,点点头:“基本没问题了,王处费心。明天安保和媒体接待再确认一遍就好。”
“放心,放心,都安排妥了!”老王拍着胸脯,随即凑近一步,压低声音,带着几分神秘,“对了,林秘书,今晚有个小范围的接待晚宴,周省长点名要您参加。”
“晚宴?日程表上没安排啊。”我有些诧异。
“是临时增加的,”老王挤挤眼,“主要是接待几位提前到的重量级客商,特别是那位……”他拖长了语调,像是在卖关子,“东海集团的高建明,高总!可是咱们省里这次重点争取的对象,听说背景很深,在沿海一带能量不小。”
高建明!
这个名字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涟漪。原来是他,东海集团,那个想要兼并棉纺厂,给出苛刻安置方案的企业老板。老刘口中那个“眼里只有机器、地皮”的资本家。
我心里瞬间闪过无数念头,面上却不动声色:“哦?是吗。周省长亲自作陪?”
“那倒不是,周省长晚上还有个外宾要见,露个面就走。主要是孙副省长主持,咱们办公厅这边,郑秘书长点名让您作陪,说是让您多见见场面。”老王解释道,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作为省长秘书,参与这种级别的商务接待,确实是扩大人脉、增长见识的机会。
我知道,这既是工作,也是一次无形的考验。郑秘书长点名让我去,恐怕不只是“见见场面”那么简单。
晚宴设在迎宾馆最雅致的“听松阁”。华灯初上,古色古香的包间里,红木桌椅,青花瓷瓶,氛围与下午那个现代化的会场截然不同。我到的时候,孙副省长和郑秘书长已经到了,正陪着几位客商喝茶聊天。
我的目光迅速扫过在场众人,几乎第一时间就锁定了那个被簇拥在中心位置的男人。
他看起来四十出头年纪,身材保持得很好,没有常见商人的富态。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没打领带,衬衫最上面的扣子随意地敞开着,显得既正式又不拘谨。他的脸庞棱角分明,鼻梁高挺,嘴角似乎总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眼神很亮,看人时带着一种温和的审视,仿佛能轻易穿透表象。
这就是高建明。与我想象中那种咄咄逼人或者油滑精明的商人形象完全不同,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沉稳、自信,甚至带着几分儒雅。
“致远来了,”郑秘书长看到我,笑着招手,“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东海集团的董事长,高建明先生。高总,这位是周省长的秘书,林致远同志,年轻有为啊!”
“高总,您好。”我上前一步,伸出手,不卑不亢。
高建明站起身,他的动作不快,却自带一种气场。他的手温暖干燥,握手的力量恰到好处。“林秘书,久仰大名。”他开口,声音低沉而有磁性,带着一点不易察觉的南方口音,“周省长身边的大将,果然气度不凡。”
“高总过奖了,我只是为领导服务。”我谦逊地回应,心里却是一凛。他一句“久仰大名”,显然是场面话,但我这个刚上任不久的秘书,名字能被他记住,本身就说明了他的能量和对信息掌握的细致程度。
“林秘书不必过谦,”高建明笑容温和,示意我坐下,“我们这些做企业的,最希望能和政府里像林秘书这样年轻、有想法、懂政策的干部多交流。政策通了,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为地方经济做贡献嘛。”他说话滴水不漏,直接将交流拔高到“政企合作、共谋发展”的层面。
孙副省长在一旁笑道:“建明这话说得对!致远啊,高总可是我们请都请不来的财神爷,你们年轻人多聊聊,思想碰撞,说不定能碰出好点子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