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火车站的喧嚣比京城更显粗粝。我提着沉重的行李,挤过摩肩接踵的人群,汗水浸湿了衬衫。站前广场上,各式各样的摊贩吆喝着,长途汽车司机扯着嗓子拉客,空气中弥漫着煤烟、汗水和小吃的混合气味。
这就是我未来要奋斗的城市了。它与京城的雍容华贵不同,带着一种内陆省份特有的、努力追赶却又略显滞重的气息。
按照报到通知的地址,我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省政府。高大的院门,庄严肃穆,门前有武警站岗,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我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被挤皱的衣衫,向门口走去。
“同志,请出示证件。”武警战士拦住了我,声音年轻却带着公事公办的严肃。
我连忙掏出报到证和毕业分配通知书。他仔细查验后,指了指旁边的一个小窗口:“去传达室登记。”
传达室里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慢条斯理地翻看着我的证件,又上下打量了我几眼:“林致远?政策研究室的?新来的大学生?”
“是的,师傅。”
“嗯,”他在一个厚厚的登记本上写下我的信息,递给我一个临时出入证,“拿好,进去右拐,那栋灰白色的三层楼就是。找张主任。”
“谢谢师傅。”
踏进省政府大院,仿佛进入了一个与门外喧嚣截然不同的世界。院内绿树成荫,道路整洁,一栋栋办公楼安静地矗立着,偶尔有穿着中山装或衬衫西裤的人步履沉稳地走过,低声交谈着。这里的空气似乎都凝滞着一种特殊的氛围——那是权力运转中心特有的安静与秩序。
我按照指引,找到了那栋灰白色的三层小楼。楼有些年头了,墙皮有些斑驳,与旁边气派的新办公楼相比,显得低调甚至有些寒酸。门厅不大,光线有些昏暗,墙上挂着几块牌子,其中一块写着“政策研究室”。
我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就是这里了,我仕途的起点。
上到二楼,按照门牌指示,我找到了主任办公室。门虚掩着,我轻轻敲了敲。
“请进。”一个温和的中年男声传来。
我推门进去。办公室不大,陈设简单,一张旧办公桌,几个文件柜,沙发上堆着一些报纸和杂志。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约莫五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子正伏案写着什么。他抬起头,看到我,脸上露出和善的笑容。
“是林致远同志吧?欢迎欢迎!”他站起身,热情地向我伸出手,“我是研究室的主任,姓张,张明华。”
“张主任您好!”我连忙上前握手。他的手温暖而干燥。
“路上辛苦了吧?坐,快请坐。”张主任指了指旁边的沙发,自己则拿起桌上的暖水瓶,给我倒了一杯白开水,“咱们这儿条件简陋,别介意。”
我接过水杯,连声道谢,在沙发上坐下,身体微微前倾,保持着恭敬的姿态。
“你的情况,组织部那边已经跟我们通过气了。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好啊!咱们研究室就需要你们这样有朝气、有思想的年轻同志注入新鲜血液。”张主任坐回他的椅子,笑容可掬,语气让人如沐春风。
“张主任您过奖了,我刚出校门,什么都不懂,以后还需要您和各位老同志多多指点。”我谨慎地回应着。
“谦虚是好事。”张主任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稍微正式了些,“不过,小林啊,政策研究室跟学校不一样。这里的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一个字,一个数据,都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严谨,再严谨。”
“我明白,主任。”我认真地点头。
“咱们研究室,说白了,就是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团’、‘笔杆子’。主要工作就是调查研究,起草文件,撰写内参,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张主任介绍着基本情况,“工作可能会比较枯燥,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
“我不怕枯燥,能学到东西就好。”我表态道。
“有这个态度就好。”张主任满意地笑了笑,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压低了些声音,“对了,咱们这儿,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有些规矩,你刚来,还是要留意一下。”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比如,文件报送有一套固定的流程,不能越级;比如,看到领导,要主动打招呼;再比如,有些话题,在公开场合要注意影响……这些,你慢慢体会。”
我默默记下。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矩”,或许就是王伯年老师提醒过的“水不浅”的一部分。
“走吧,我带你去见见其他同事,顺便给你安排个办公桌。”张主任站起身。
我跟着他走出办公室,来到旁边的大办公室。这是一个通透的大间,摆放着七八张办公桌,每张桌子上都堆满了文件和书籍。有四五个人正在伏案工作,听到动静,都抬起头来。
“大家停一下,”张主任拍了拍手,声音温和却带着权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同事,林致远同志,京华大学刚毕业的高材生,从今天起,就在我们研究室工作了。大家欢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