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提着行李,挤下火车,踏入省城喧嚣的站前广场时,赵瑞龙已经坐在省计委大楼某间宽敞办公室里,品着刚沏好的龙井了。
他的办公室窗明几净,窗外是繁华的街景。与政策研究室那种故纸堆的气息不同,这里进出的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手里拿着报表、文件,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事关重大”的紧张感。
“小赵啊,这份关于开发区土地审批权限下放的意见稿,你看一下,下午处务会上要讨论。”一位四十多岁、面色红润的处长将一份文件放在他桌上,语气颇为客气。
“好的,马处,我马上看。”赵瑞龙站起身,双手接过文件,笑容得体。他清楚,这位马处长是他父亲的老部下,这份客气里,有多少是冲着他的能力,有多少是冲着他背后的“赵”字,他心知肚明,并善加利用。
马处长点点头,压低声音:“瑞龙,晚上有个饭局,主要是几个下面地市来的同志,还有几个搞建筑的朋友,一起坐坐?你也熟悉一下业务关系。”
赵瑞龙心领神会,这种“业务关系”正是他亟需建立的网络。“谢谢马处提携,我一定到。”
送走马处长,赵瑞龙并没有立刻翻开文件。他靠在舒适的椅背上,目光掠过桌上那部红色的内部电话,嘴角勾起一丝运筹帷幄的笑意。他拿起另一部外线电话,熟练地拨通了一个号码。
“喂,爸……嗯,到了,一切都好。马叔很照顾我……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他语气轻松,带着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对了,爸,听说……林致远分到政策研究室了?”
电话那头传来几声沉稳的回应。
赵瑞龙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带着几分毫不掩饰的优越感:“政策研究室?呵呵,那是养老的地方。可惜了,他那个青峰乡的报告,虽然有点愣头青,但笔头子还是不错的……不过路子走偏了,再好的笔头也白搭。”
“嗯,我明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嘛。计委这边平台好,机会多,我会尽快熟悉情况,把基础打牢……同学?哦,陈默留校了,挺好,适合他那种性格……林致远?暂时没什么联系,看机会吧,毕竟同学一场,能关照我会关照的。”
挂了电话,赵瑞龙收敛了笑容,眼神变得锐利而冷静。他拿起钢笔,在摊开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土地审批”、“开发区”、“招商引资”、“人脉”。在他的规划里,这些冰冷的词汇,将是构筑他未来权力大厦的砖石。
他清楚地知道,和林致远那种靠着一点所谓的“理想”和“笔杆子”在体制内摸索的人不同,他的起点更高,资源更优。他要做的,是精准地利用这些资源,快速编织属于自己的关系网,在关键岗位上做出亮眼的“业绩”。他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力和影响力,而不是在故纸堆里皓首穷经。
与此同时,我刚在省政府招待所安顿下来。这是一栋苏式老楼,房间狭小,墙壁斑驳,空气中有一股潮湿的霉味。放下行李,我走到窗边,望着远处那一片气势恢宏的苏式建筑群——省政府大院,心中百感交集。那里面,就有一个叫做“政策研究室”的单位,将是我未来奋斗的战场。
我并不知道,就在同一时刻,赵瑞龙已经在他的战场上,开始了他的第一轮布局。我们就像两颗被投入巨大棋盘的棋子,沿着不同的轨迹,开启了截然不同的仕途生涯。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
门外站着一个同样年轻的面孔,戴着眼镜,有些腼腆:“你好,请问是林致远同志吗?我是政策研究室的办事员小李,张主任让我来接你去办公室看看,熟悉一下环境。”
“是我,麻烦你了!”我连忙应道,心中涌起一丝暖意和期待。
跟随着小李走出招待所,穿过宽阔的广场,走向那扇庄严的省政府大门。我的脚步踏实而坚定。
而城市的另一端,赵瑞龙也合上了笔记本,整理了一下西装领带,脸上重新挂起那副精明干练、无懈可击的笑容,准备去参加他职业生涯中第一次重要的“业务饭局”。
我们都在路上。
只是,他走向的是觥筹交错、关系交织的名利场;我走向的,是寂静无声、案牍劳形的材料库。
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悄然咬合,向着未知的远方,缓缓转动。
喜欢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