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府密室,烛火微摇,映得墙上舆图边缘泛着昏黄的光。
苏锦黎坐在主位,指尖轻点桌面,目光落在摊开的黄河水道舆图上。
她指尖停在潞州渡口,声音不高,却如刀锋划过寒夜:“他们不敢走官驿,必选夜航夹河。”
韩四娘立于侧旁,低声禀报:“探子回报,三艘‘粮船’已伪装完毕,辰时启运,船上暗舱可载铜料千斤。”话音落,室内一片沉寂,唯有风掠檐铃,发出细微脆响。
苏锦黎不语,只抬手命人取来一卷细麻布——正是从谢怀山宅中搜出的“云鹤笺”残片。
那纸早已焦黑破损,看似毫无痕迹,但她将它浸入特制药水中,片刻后,原本空白处浮现出一行小字:“午时风动,钟鸣即焚。”
字迹清瘦,墨色偏暗红,与谢怀山惯用的印泥一致。
她盯着那行字,忽然笑了。
笑意极淡,像雪地里绽开的一线梅痕,冷而锋利。
“他们怕声音。”她缓缓道,“那就——让他们听见大地在说话。”
次日清晨,京城各大坊市悄然流传起一则怪闻。
钦天监昨夜观测到“地脉隐震”,主“匿金者败,藏器者亡”。
起初百姓只当是无稽之谈,可茶楼酒肆间,说书人已开始唱《铜殇记》——讲的是前朝大将贪功私铸兵器,熔毁宗庙祭器,结果全军夜宿古庙时,地下忽传钟鸣,将士惊醒,却发现脚下泥土裂开,白骨森然,皆是当年被毁礼器所化冤魂。
故事越传越神,有人说听到了城南地底嗡鸣;有老农称自家井水一夜浑浊,打上来竟带铜锈味;更有甚者,在漕运旧道附近拾得一块烧焦木片,上面隐约可见“工部采造”字样。
人心浮动之际,钦天监少监郑明远亲自登台国子监,身披玄袍,手持玉简,发布《坤灵示警录》。
“土德承天,不容欺瞒。”他立于高台之上,声如洪钟,“今岁春分未至,而艮位三震——此非天灾,乃人祸将发之兆。匿军资者,逆天地;毁礼法者,动阴兵。若不自省,恐有崩堤之祸!”
士林哗然。
十余名年轻御史当场联名上书,请查“军资流向与地气异变关联”。
大理寺门前竟排起长队,百姓自发呈递“地鸣见闻录”,要求朝廷彻查“地下藏铜案”。
午时将近,城南乐坊外人头攒动。
正音局匠人在沈琅带领下,设下一场“音测地脉”演示。
一根青铜律管插入土中,连接一口小型测音钟。
围观百姓只见钟体无风自动,发出低频嗡鸣,声如闷雷,隐隐震动脚底。
“这是地下金属共振所致。”沈琅立于台前,神色沉静,“铜性导音,若地下埋藏大量金属,便会因气温、气流变化引发共鸣。我们昨日在此处测得声波频率为‘徵调偏低’,今日却转为‘宫音震荡’——说明有新的铜料正在移动。”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问题是,安国公府名下并无矿产,兵部账册也无新购记录。那么……这些铜,是从哪儿来的?”
人群中一阵骚动。
就在此刻,一名工部小吏突然起身离场,脚步急促,袖摆微动。
他刚绕过街角,便被一道黑影拦住。
韩四娘从暗处走出,手中已扣住一张尚未送出的传信。
“想走?”她冷笑,“你们主子不是说‘钟鸣即焚’吗?怎么,还没等到钟响,倒先慌了?”
那小吏脸色惨白,挣扎欲逃,却被两名暗卫按住双臂。
韩四娘展开信纸,眼中寒光一闪——上面赫然写着:“速改道!风声已泄!”
她将信收入袖中,转身望向乐坊方向。
沈琅仍站在台上,面对众人质问从容不迫:“有人问我,这声音会不会是错觉?我只说一句——若真是错觉,为何偏偏在漕运旧道沿线最响?若真是巧合,为何每次钟鸣之后,都有船只连夜启航?”
她抬手指向远处河岸:“你们不妨去问问那些跑船的艄公,最近夜里,有没有听过地底传来的嗡声?像不像……一口沉睡千年的钟,被人轻轻敲了一下?”
人群沉默,继而哗然。
有人开始议论兵部账目不清,有人说近年边军装备粗劣,更有人提起去年北境战事失利,疑为兵器断裂所致。
谣言如野火,无声蔓延。
七王府内,苏锦黎站在窗前,听着韩四娘的回报,脸上无喜无悲。
“三艘粮船已迟滞启程,船主频频派人打探城中动静。”韩四娘低声道,“他们开始怀疑……是不是真有‘地脉预警’。”
苏锦黎微微颔首,指尖抚过案上那份复原的“云鹤笺”。
“不是怀疑。”她轻声道,“是恐惧。他们不怕证据,不怕对质,怕的是——所有人都相信这是天意。”
她转身,看向墙上舆图,目光落在京城中心的司天台位置。
“郑明远做得很好。他让百姓觉得这不是阴谋,是天谴。”
韩四娘犹豫片刻,还是开口:“可若他们孤注一掷,强行运货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