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海被押入刑部大牢当夜,钦天监突报“紫微晦暗,帝星动摇”。
三更刚过,司天台铜壶滴漏声未断,一道急奏便由快马送入宫中。
值夜太监抖着手展开黄绫,脸色瞬间煞白。
他不敢耽搁,一路小跑直奔乾元殿。
元惠帝本已就寝,听闻此讯,披衣而起,召集群臣于偏殿议事。
三名老祭酒联名上书,白须颤动,言辞激烈:“天象示警,必有妖孽乱政!查近月朝局动荡,皆因七王妃苏氏干政擅权,蛊惑圣心,淆乱宗法。请陛下斩此妖妃,以安社稷,还我朗朗乾坤!”
殿内烛火摇曳,群臣低头不语。
有人暗自皱眉,也有人悄然颔首。
这哪里是天象?
分明是旧势力垂死反扑的最后一击。
消息传到王府时,苏锦黎正坐在灯下翻阅《正名坊日录》。
她听完通报,指尖轻轻点了点案角,唇边竟浮起一丝笑意。
“他们拿天象压人?”她抬眼看向立在一旁的赵九龄,“那就把天,掀开给他们看看。”
次日清晨,正名坊外排队长龙尚未散去,一册薄纸装订的小册子已悄然流入市井。
封面无题,只印着一行字:“昨夜星图对照录”。
里面内容简明至极:左侧是钦天监呈报的“紫微晦暗”记录,右侧则是民间三位观星学子连续三十日的手绘星轨图,附带城南书院天文生的仪器校准报告。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所谓“晦暗”,实为秋分前后连绵云层遮蔽;所谓“帝星偏移”,竟是钦天监主星仪枢轴锈蚀,偏差达七刻之多。
文末一句批注,如刀锋划破迷雾:
“若天意靠天气吃饭,那百姓屋顶漏雨时,是不是也该砍个人祭天?”
短短半日,整座帝京炸开了锅。
茶楼酒肆议论纷纷,连宫中洒扫的老太监都偷偷传阅这本小册,笑得直不起腰。
有人说这是七王妃在挑衅天道,更多人却拍手称快:“原来咱们的命,也不是非得看他们脸色。”
而在大理寺深处,裴文昭正提审史馆主簿。
那人五十余岁,面白无须,一身青袍洗得发白,跪在堂下却不肯抬头。
任凭证据罗列、同党指认,他始终只一句话:“诏书确系先帝托梦所授,吾不过奉命行事,岂敢违逆神谕?”
裴文昭没动怒,也没用刑。
他只是淡淡下令:“关进‘静思房’,灯油照旧,每日子时敲更十三响。”
那牢房特制而成,四壁贴满从秘阁抄出的《历代玉牒修订实录》,字字句句皆是皇家血脉更替的铁证。
灯油里掺了安神香料,使人昏沉难醒又不得安眠。
每夜子时,固定敲响十三下更鼓——不多不少,偏偏比正常少两响,像时间裂了一道缝。
头一日,主簿尚能盘膝而坐,默诵经文。
第二日,他开始喃喃自语,反复念叨“沈知微”三字。
第三日子时鼓声再响,他猛然扑向墙壁,指甲抠进木板缝隙,血痕斑斑地写下四个大字:“癸酉年冬”。
接着又画了个婴儿轮廓,口中低语不断:“你说过……改一次就够了……不会再找我……可后来来了孙大人,他说不改就得死……”
窗外,赵九龄站在阴影里听着,眼神渐冷。
他曾派人追查慈云观旧仆名录,如今终于对上了号——这主簿,原是观中记账杂役,十年前突然被调入史馆,此后再未返乡。
而“沈知微”,正是当年主持玉牒修订的礼部侍郎,早已暴病身亡。
线索,断而又续。
赵九龄转身离去,当即命暗卫重返史馆地窖。
果然在夹墙暗格中发现数百份未焚毁的玉牒草稿,按不同皇子继位情形预拟成册。
其中萧澈名下赫然写着三种结局:“早夭于三岁”、“暴毙于弱冠”、“自愿出家,削籍为民”。
每一版都盖有伪造印鉴,连谥号都拟好了。
他没有声张。
而是令手下拓印全套后,原样封存。
又悄悄在一份标注“萧焕登基版”的夹层中,嵌入一枚铜片,上刻八字:“孙某已备北疆船票,秋分启程”。
次日黄昏,一名身披灰袍的老道士潜入史馆,自称扫僧,手持拂尘在书架间逡巡。
不到半炷香工夫,他指尖触到那份夹藏铜片的玉牒,瞳孔骤缩,欲将其抽出。
埋伏已久的京兆衙役破门而入,当场擒获。
与此同时,柳婉娘独自坐在《新编百姓名谱》初审案前。
烛光微弱,她面前堆满了百姓递来的申报材料。
有的字迹潦草,有的墨迹晕染,还有的只是孩童口述、长辈代笔的一张废纸。
她一页页翻阅,忽然停住。
一张药方背面写着:“林氏阿娘,仁心济世,死于难产。”
下一纸是边民遗书:“幸得林氏接生,母子俱安。”
再翻,竟有老兵按着血手印写道:“战地伤重,唯林医独往救治,三日未眠。”
她怔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