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京城的风却比冬日更冷。
礼部一纸《禁非礼之乐令》贴满各坊学堂门口,墨迹未干,便有监察御史带着衙役挨家巡查。
社学夫子被当众训诫,童蒙课本翻检如罪证,凡带节奏口诀、民间谣曲者,一律焚毁。
孩子们背过的诗,一夜之间成了“无典可考之妄言”。
苏锦黎站在顺天府外的石阶上,看着一名老学究抱着几册残页踉跄走出,袖口焦黑,指尖发抖。
她没说话,只将手中那枚陶铃轻轻一转,放入袖中。
她早料到这一招——斩断传承,最狠的不是杀一人,而是让声音断在下一代嘴里。
他们怕的从来不是仇恨,是记忆被念出来。
但她也清楚,硬抗无用。皇权以“礼”为刃,她便要借“礼”反噬。
当晚,沈砚舟披着夜露登门,青衫湿透,眉间凝着霜色。
“我查到了。”他声音低沉,“《贞元礼典·教化篇》有载:‘春祀之后三日,庶民自发诵先贤遗训者,属孝感天心,官不得禁。’”
苏锦黎眸光微动。
这条例陈旧得几乎无人记得,连礼部自己都未必知晓。
但它存在,且具法效。
“你打算怎么办?”
“伪造一份京畿百姓联名请愿,请求复行春诵古礼。”沈砚舟摊开手中卷宗,“三百孩童手抄《灯变序》,作为‘先贤遗训’呈报太常寺备案。只要抢在监察入坊前完成程序,私传就成了官方认可的‘复礼’。”
苏锦黎盯着那叠稚嫩笔迹,忽而笑了:“《灯变序》本就是十年前那场大火后,幸存者口述而成。说是遗训……也不算假。”
“不算假,但犯忌。”沈砚舟直言,“一旦查出顺天府印信是伪用,便是欺君。”
“可若百姓真愿诵呢?”她抬眼,“三百个孩子,三百份真心,难道也算伪造?”
沈砚舟沉默片刻,终是点头:“明日午时前,必须送抵太常寺。”
三日后,监察御史踏入东市社学,正欲查封讲席,却被祭酒拦住。
“诸位来迟了。”老祭酒捧出一卷朱批文书,“昨夜太常寺已准‘春诵复礼’,此乃合法仪典,非民间私授。”
御史展开一看,脸色骤变——赫然是礼部自己引用的《贞元礼典》条文,盖着太常寺与顺天府双印,三百份童抄《灯变序》附录其后,字字清朗,句句含悲。
他们说不出话。法理上,朝廷确实无权禁止。
消息传开,坊间悄然复苏。
孩童们又聚在天井里背诗,只是如今开口前,总会齐声念一句:“敬先贤,承遗训。”
与此同时,上巳节将近。
御苑曲水流觞宴照例举行,王公贵胄齐聚,丝竹盈耳。
苏锦黎扶萧澈入席时,察觉皇帝目光扫过七王府方向,停留了一瞬。
宴至中途,水畔琵琶声起。
一名盲眼老乐师独坐石台,指下初奏《清平调》,旋律温雅,合于宫规。
然细听之下,每段尾音皆隐含三短两长的轻颤,恰似雨夜叩窗、陶铃微鸣——那是十年前羽林卫紧急联络的暗码节奏。
座中有人皱眉,却说不清哪里不对。
直至一曲终了,余音浮于水面。
皇帝开口:“此曲何名?”
老乐师垂首,嗓音沙哑:“回陛下,此乃亡妻临终所授,她走前说,火里烧不掉的东西,会变成声音活下来。我唤它……《火中有字》。”
四座寂然。
裴文昭举杯起身:“陛下,若音律能记冤,何必惧谣传?若人心不忘痛,何须禁童声?”
皇帝没有回答。但他没罚,也没笑。
那一夜,宫墙内外开始流传一句话:“天子听曲落泪,赦令藏在琵琶里。”
真假不论,民心已动。
而真正的杀招,来自宗正寺。
数日后,萧澈以“敦化皇族子弟”为由,推动修订《皇族子弟启蒙章程》,正式将“识祖德、明兴替”列为必修课目,并亲命编纂《宗学简史辑要》。
书中专设一章《贞元失政录》,引国史馆秘档与《遗民录》家书为据,详述当年十七车白银换一道焚城灰诏之事。
有亲王拍案怒斥:“诋毁先帝,该当何罪!”
萧澈倚在病榻边,咳了一声,声音轻得像风:“不教子孙知错,焉能避重蹈?”
话未落,一名小宗室少年在御前背诵时脱口而出:“十七车银换一道灰诏。”
东宫太子筷子落地。
皇帝却只缓缓道:“记住了就好。”
那一日之后,京中风气悄然生变。
不再是夜里偷偷敲碗的孩子,而是白日堂上传诵的学子;
不再是街头巷尾的低语,而是学堂高台上的正音。
苏锦黎立于王府檐下,看谢云澜指挥乐籍旧人整理一批新制的琉璃泡,准备挂遍城南学巷。
“他们会再来堵嘴的。”谢云澜低声说。
“那就让他们堵。”苏锦黎望着远处钟鼓楼,“可风记得怎么吹。”
她转身欲走,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