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前三日,京中风向悄然变了。
街头巷尾的茶肆不再谈论哪家小姐绣功出众,也不再揣测哪位大人要升迁。
人们围坐一圈,低声议论的是十年前那场大火——那夜宫门紧闭,羽林军封锁三街六巷,说是为了平乱,可第二天,满城灯市俱熄,连孩童唱的童谣都被禁了三月。
如今,这些事竟又浮出水面。
一纸悬赏令从七王府传出,由户部主事崔明远悄悄散入清流圈子:“凡能寻得贞元旧臣亲证赦令存在者,集齐十人,赠南荒良田五十顷。”话不多,却像一把刀插进死水。
五十顷地,够养活三代寒门。
更关键的是,这赏格不认官阶,只认证言。
消息传开当晚,就有动静。
一名工部老郎中的儿子翻出父亲临终前藏于佛龛后的手札,上面写着:“贞元二十三年冬,奉旨焚毁《宽政赦令》抄本三十七份,含民间誊录。余心有不忍,私留一份,埋于祖宅梅树下。”他连夜掘地,果然挖出一封焦边残卷,字迹尚存。
他没敢声张,托人辗转送到了大理寺评事沈砚舟手中。
与此同时,西北边镇一位致仕老将遣子入京,背来的不是土产,而是一封封在油布袋里的军报附件。
那是先帝亲批的急件副本,上面赫然写着:“诗不可禁,火自民心。若民口皆哑,国何以为国?”批语日期,正是灯变案发生前一日。
沈砚舟将这些一一归档,与《遗音录》原有材料对照,发现时间、人物、事件竟严丝合缝。
他坐在书房里,盯着烛火看了许久,终于提笔写下《请开史禁疏》。
次日早朝,他联合七名御史,在金殿之上当众呈递。
首辅勃然变色,斥其“蛊惑人心,动摇国本”。
沈砚舟不动,只缓缓摘下乌纱帽,双手捧起,置于御前青砖之上。
“若忠于谎言才是守国本,”他声音不高,却穿透大殿,“臣宁负罪而去。”
百官默然。皇帝未置可否, лишь挥手退朝。
沈砚舟走出宫门时,天已近午。
春风拂面,却带凉意。
一名小厮模样的少年匆匆迎上,塞给他一封信,转身就走。
信无署名,火漆也未曾封实。
他拆开一看,心头猛然一震——
里面只有一枚烧焦的铃铛残片,边缘扭曲发黑,显然是经烈火焚烧后残留之物。
他认得,这是当年羽林军回收的灯架碎片之一,曾出现在刑部档案图样中。
而在背面,刻着一行极细的小字:
“你替我们活着,就得替我们说话。”
他站在原地,久久未动。
阳光照在那枚残片上,映出一道裂痕,像一道无声的哭痕。
与此同时,七王府内,苏锦黎正亲自监制一盏灯。
琉璃泡灯已成形,内盛清水,浮烛轻晃。
她让人在灯芯底部嵌入一枚微型陶铃,极小,几乎看不见,唯有在特定角度摇动时,才会发出细微如呼吸般的叮响。
“每人一盏,”她对管家吩咐,“上巳节前,务必送到受邀女眷手中。”
这场“诗灯夜宴”名义上是赏灯猜谜,实则是她布下的最后一环。
京城贵妇的眼线遍布六部后宅,她们的一句话,胜过百道奏章。
而情感,往往比证据更容易流传。
那一夜,王府花园灯火通明。
影戏灯首次亮相——薄绢绘就的画面投在白墙之上,重现当年灯变之夜:百姓持灯祈福,官府驱赶,火把点燃诏书,孩童跪地拾灰……
旁白却是稚嫩童声,诵读《童蒙心诵》:“天地有情,民心即天心;君以诚治,不以威服……”
当画面演至火焚诏书那一刻,声音骤然中断,只剩沉重的脚步声,一下,又一下,踏在地上,如同心跳。
席间寂静如渊。
一名尚书夫人猛地站起,脸色发白:“这调子……这是我儿小时候背过的!”
众人惊疑不定,纷纷低头看向手中新赠的琉璃泡灯。
烛光摇曳,水中光影涟漪荡漾,仿佛整座庭院都在微微震颤。
数日后,这些灯陆续出现在各府佛堂、闺阁、书房。
有人将其供于案头,有人挂在床前,更多人不知为何,总觉得夜里点了它,梦也安稳几分。
没人说得清这灯究竟特别在哪。
但他们都记得,那晚的影戏、童声、脚步,和那一句戛然而止的诵读。
城中暗流奔涌,只待上巳。
而就在释疑大典前夕,太常寺少卿府邸,谢云澜立于院中,仰望夜空。
十二名乐姬静立身后,手中琵琶、箜篌、笙箫俱已调音完毕。
她轻轻摩挲袖中铜片,指尖划过刻痕,唇角微扬。
明日,她将率众登台,献演新编《太平乐》。
鼓点已在心中响起。上巳节当日,天光澄澈,春阳铺满宫城。
释疑大典在太庙外的广场举行,百官列席,命妇观礼,百姓沿街肃立。
皇帝未亲临,只坐于宣政殿垂帘之后,由礼部尚书代为主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