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许昌丞相府
曹操手抚案上《管子》竹简,目光落在天幕“晏子使楚”的片段,指尖轻叩案几,对郭嘉笑道:“晏平仲以口舌却强敌,比之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更显沉稳务实——既不失国体,又不激争端,这等‘辩而不躁’的本事,才是真谋士所为。”
郭嘉折扇轻摇,指着“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的字句接话:“丞相常叹‘乱世需节俭以养兵’,晏子身为上大夫却躬行简朴,恰如丞相‘割发代首’严律己,这等表率之力,远胜千言诏令。只是那齐景公虽听其劝,却难改奢靡本性,倒不如丞相既能纳贤言,又能身体力行。”
曹操闻言大笑,又看向“君以民为天”的字句,神色渐沉:“齐失霸业,非无贤臣,乃君心摇摆耳。我若得天下,必学晏子‘以民为本’,更要学齐桓公‘放手任贤’,绝不让‘亲小人远贤臣’的旧事重演。”
唐·长安大明宫
李世民指着天幕中宴婴“劝谏景公轻徭薄赋”的内容,对房玄龄、杜如晦道:“朕登基之初,便效仿晏子‘薄赋敛、省徭役’,才有了如今的贞观气象。
你们看,晏子辅三朝而齐国稳,正如同你们二人辅佐朕——贤臣遇明君,方能成大事啊!”
房玄龄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晏子‘重礼却不僵化’,恰如我朝‘依律治国却兼听民意’;他弹劾梁丘据,又如魏徵直言进谏,都是为了社稷安稳。
只是晏子虽能平衡卿大夫专权,却难阻陈氏渐强,可见治国不仅要靠贤臣,更要定好制度,防患于未然。”
天幕继续【#如果赵构全力支持岳飞,北伐会怎样?】
明朝,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的标题,开口道“这赵构若全力支持岳飞,北伐或许大有可为。岳飞乃当世名将,其岳家军战力非凡,若有充足支持,收复失地并非难事。”
朱元璋双手抱胸,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刘伯温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所言极是。岳飞有勇有谋,且一心为国,若赵构能摒弃杂念,全力支持,先可夺回被金兵侵占的中原之地,再图恢复旧都。
但臣以为,即便北伐成功,仍需提防武将功高震主之患。当年宋朝便因重文轻武,才致使国力不振,如今若武将权力过大,也可能危及朝廷。”
朱元璋微微点头,沉思片刻道:“你说得有理。不过若赵构能善用岳飞,平衡各方势力,定好规矩,北伐成功后也能稳固江山。
只可惜历史上赵构昏庸,错失良机。”说罢,又将目光投向天幕,期待着后续的展现。
【(ps: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
结合南宋初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核心背景,即便赵构全力支持岳飞北伐,也难以实现“收复中原、直捣黄龙”的理想结局,更可能陷入“长期拉锯战拖垮南宋,或因内部矛盾提前崩溃”的困境,核心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无法逾越的现实短板。
军事层面:兵种劣势与后勤死局,北伐难破金军根基。
南宋的军事短板是“先天缺陷”,并非赵构“全力支持”就能弥补。
兵种差距无法逆转:金军以重装骑兵(“铁浮图”“拐子马”)为核心,机动性、冲击力远超南宋以步兵为主的军队;
且华北平原是骑兵天然战场,岳飞北伐深入后,军队易被金军迂回包抄(如郾城大捷后,岳飞仍需分兵防范粮道被断)。
即便岳飞能打赢局部胜仗,也无法彻底摧毁金军骑兵主力,北伐只会陷入“赢一时、耗全局”的拉锯——金军可依托黄河以北的基地反复补充兵力,南宋却需从江南长途调兵,损耗远大于金军。】
【后勤必然率先崩溃,北伐需从江南经淮河、黄河输送粮草,线路长达千里,且金军常用骑兵劫掠粮道(历史上金军多次袭扰南宋后勤)。
南宋初期因战乱人口锐减(仅为北宋的1/3),财政收入本就匮乏,全力北伐会让军费开支飙升(如士兵粮饷、武器制造、运输成本),朝廷要么加重赋税引发民变(当时钟相、杨幺起义已爆发,会更快扩大),要么因粮断导致军队哗变,最终北伐军不战自溃。】
【政治层面,内部矛盾激化,朝廷先于战场失控。
赵构“全力支持”的前提,是压制主和派、放权给武将,但这会直接撕裂南宋统治根基。
主和派反扑与中枢内斗,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背后是江南士绅、官僚等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承担北伐的赋税与风险,即便赵构支持岳飞,他们仍会通过截留军饷、弹劾主战派、散布“北伐必败”谣言等方式阻挠,甚至可能勾结金军(历史上主和派本就有妥协倾向),导致朝廷政令混乱,前线与中枢脱节——岳飞即便有兵权,也会因后方掣肘难以施展。
武将权力失控的致命风险,南宋因“苗刘兵变”(赵构曾被武将软禁)对武将极度警惕,全力北伐需赋予岳飞“人事任免、财政支配、军事指挥”的绝对权力(如掌控淮西、京西等多支军队),这会触发“皇权对军权的猜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