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6年 汉文帝二年 农历元月下旬至二月
汉文帝二年的元月,在北地肃杀的寒冬与劫后余生的复杂心绪中悄然流逝。尽管国丧之期未满,禁止鼓乐宴饮,但辞旧迎新的意味仍在民间悄然涌动。家家户户清扫庭除,准备简单的节食,祭祀祖先,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靖王府内,也举行了一场低调而庄重的祭天仪式,告慰去岁阵亡将士的英灵,祈愿新年风调雨顺,边陲安宁。高阙血战的惨烈阴影尚未完全散去,抚恤赏功、修缮城防、安抚民生的千头万绪工作仍在持续,但生活的韧性与对未来的期盼,已然如同冰封大地下涌动的春水,不可阻挡地显现出生机。靖王李凌并未因年节而稍有懈怠,反而以此为契机,引领北地郡这台庞大的机器,从战时的紧张状态,平稳过渡到新一年的谋划与建设周期。岁首谋新,重在规划。李凌深知,高阙之胜,为北地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但绝非高枕无忧的理由。匈奴败而不亡,其患犹在;西域局势虽有转机,然变数仍多;朝廷新政迭出,需谨慎应对;内部治理,更需精耕细作,巩固战果。元月下旬起,他便陆续召集核心僚属,分门别类,商讨制定新一年的政、军、农、商等各项大政方针,旨在将去岁用鲜血换来的战略主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力增长与统治根基的深化。与此同时,对世子李玄业的培养,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经历了战火洗礼与战后善后的实务锻炼后,李凌开始引导他参与更高层次的年度规划会议,学习如何从全局视角,权衡利弊,分配资源,制定长远方略,使其初步领略“治国如烹小鲜”的奥妙所在。
元月二十,年味渐淡,天气依旧寒冷,但白日已明显变长。靖王府议事厅内,炭火驱散着寒意,一场关于新一年“劝课农桑”方略的专题会议正在进行。长史周勃主持,户曹、工曹、劝农掾等相关官吏在列,世子李玄业旁听学习。
“王爷,”劝农掾率先禀报,“去岁虽经战事,然夏秋两季风调雨顺,加之水利兴修得力,粮仓颇有积余。今春农事,乃巩固根本之要。下官建议,当从三方面着力:一、核查各县荒田、新垦田亩,鼓励百姓开荒,官府贷予种子、农具,三年内减其赋税;二、大力推广代田法、区种法等精耕细作之术,选派老农至各乡指导;三、继续疏浚境内主要河渠,增修陂塘,以防春旱。”
工曹掾接口道:“去岁战事,军械打造耗费颇巨,然民间铁器,尤其是优质农具,仍有短缺。今春可拨出部分官铁,招募工匠,加紧打造犁铧、锄镐等物,以官价或赊贷方式售予农户,必能大增地力。”
户曹掾则提出:“赋税征收,去岁已行整顿,颇有成效。然,基层胥吏数量不足,鱼鳞册籍年久失修,易生弊端。今岁可否增募一批识文断字、通晓算术的良家子,加以培训,充实乡亭,专司户籍、田亩核查与赋税催收,使其专业化,既可提高效率,亦能防杜贪腐。”
周勃总结道:“诸位所言甚是。老臣以为,农事之本,在于吏治清明、技术精进、水利兴修。王爷去岁定下的‘安民、富民、教民’之策,正需借此春耕之机,落到实处。可设‘劝农使’数人,分巡各县,督导春耕,考核吏治,奏报民情。”
李凌静静聆听,不时发问,对细节极为关注。待众人言毕,他方缓缓开口:“诸位所议,皆切中肯綮。农事,乃立国之基,稳民之本,尤其在经历战事之后,更显重要。勃兄,可依此拟定详细方略:”
“其一,重赏垦荒。 今岁新垦之地,免赋三年,官府提供种子、耕牛租赁。对垦荒有功之民、之吏,皆予重赏。”
“其二,推广农技。 汇编代田、区种等法,刻印成册,发至各乡,并由劝农使实地讲解。可在狄道城郊设‘示范农苑’,试种新作物,推广先进技艺。”
“其三,大兴水利。 集中民力,重点整修湟水支流及几条主要灌渠,确保春灌无忧。所需钱粮,从府库优先拨付。”
“其四,保障农具。 工曹立军令状,开春前,打造优质铁制农具五千件,以满足急需。可尝试改进犁铧形制,提高效率。”
“其五,整饬税吏。 户曹所提增募专业税吏之议,甚好!即刻着手选拔培训,务求公正廉明。另,严查田亩隐匿、户口不实现象,务使赋税公平。”
“总之,今岁农事,目标便是‘仓廪更实,百姓更富’。此事,由勃兄总揽,各曹协同,务求实效!”李凌最终定调。
“老臣(下官)领命!”众人齐声应诺。
李凌又看向李玄业:“业儿,农事看似繁琐,实乃治国根基。赋税是否公平,水利是否便利,技术是否先进,直接关乎百姓温饱,社稷安危。你随周世伯,参与此次春耕方略的细化和督导,要走到田间地头,看看政策是如何落到实处的。”
“儿臣明白!定当用心体会。”李玄业恭敬答道。他意识到,父亲正在将更具体的行政责任交给自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