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魏离开后的每一分钟都显得格外漫长。
魏若来在安全屋里踱步,从房间这头走到那头,不过七步距离。他第三次检查怀表——顾魏才离开了二十分钟。
窗外,法租界的夜晚安静得近乎诡异。与一街之隔的日占区相比,这里仿佛另一个世界。偶尔有汽车驶过,车灯的光斑在天花板上流转,像无声的电影。
魏若来走到桌前,小心翼翼地取出顾魏藏在地板缝隙中的文件副本。这是一份物资清单的抄本,记录了“昌隆号”货轮上装载的部分文物。他的目光停留在一行字上:“西周青铜鼎,高四十七厘米,重十八公斤,内有铭文。”
他想象着这件千年古物被装入木箱,即将漂洋过海,永远离开故土的模样。然后他想起顾魏——那个总是冷静得近乎冷漠的男人,此刻正带着这些文物的证据,独自穿行在上海的夜色中。
魏若来突然意识到,他对顾魏的了解其实少得可怜。他们相识不过数月,因共同的任务而成为搭档。顾魏很少谈论自己,魏若来只知道他曾在英国学医,回国后却没有像其他海归一样在大医院就职,而是选择了这条危险的道路。
“医生为什么要做这个?”魏若来曾经问过。
顾魏当时正在擦拭手枪,头也不抬:“有些人治病,是为了让更多人活着。我选择这条路,也是一样。”
此刻,魏若来才隐约明白那句话的含义。
---
顾魏沿着昏暗的街道快步行走,左腿的伤口随着每一步隐隐作痛。他必须集中精力,才能不让这种疼痛影响判断。
华懋饭店距离居尔典路约三公里,在平常日子里,这段路不算什么。但今夜,每一道街灯的光晕下都可能隐藏着危险。
在一个十字路口,他停下脚步,观察四周。法租界的巡捕正在两个街区外设卡检查。顾魏迅速转入一条小巷,决定绕道而行。
小巷深处,一个孩子蹲在路边哭泣。顾魏本能地停下脚步。孩子约莫七八岁,衣衫褴褛,双手捂着腹部。
“怎么了?”顾魏用上海话问道。
孩子抬起头,脸上满是泪水:“肚子疼...”
顾魏蹲下身,借着微弱的光线观察孩子的面色。他轻轻按压孩子的腹部,在右下腹感到明显的肌紧张和反跳痛。
“阑尾炎。”顾魏低声判断。他环顾四周,“你家人在哪里?”
孩子指向巷子深处:“妈妈在屋里,她病了,不能起来。”
顾魏看了一眼怀表。他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时间赶到华懋饭店。但眼前这个孩子,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因阑尾穿孔而丧命。
医者的本能与任务的紧迫在他内心激烈交战。
“来,带我去见你妈妈。”最终,顾魏轻声说。
---
魏若来在安全屋里坐立不安。已经过了一个小时,顾魏没有任何消息。
他走到窗边,仔细观察街道。一切如常,但这种平静反而让他更加不安。日本人既然已经掌握了顾魏的特征,绝不会轻易放弃搜捕。
魏若来想起昨日在码头上,顾魏毫不犹豫地回头救他时的眼神。那一刻,他从这个总是冷静自持的男人眼中看到了别样的情绪。
他们之间从未言明什么。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个人感情显得如此奢侈。但魏若来无法否认,当顾魏说“你先走”时,他心中的刺痛并非仅仅源于对同伴的担忧。
又过了二十分钟。魏若来开始认真考虑出门寻找顾魏的可能性。他检查了手枪,弹匣是满的。然后他注意到顾魏留下的帆布包——那是他们从住所带出来的,里面装着顾魏的私人物品。
犹豫片刻,魏若来打开了帆布包。里面除了几件衣物和一些现金,还有一个皮质封面的笔记本。他从未见过顾魏使用这个本子。
魏若来翻开笔记本,里面是顾魏工整的字迹。出乎他意料的是,这并非工作记录,而是一些零散的随笔和医学笔记。
“十月七日,今日救治一名枪伤患者。子弹穿过肺部,需持续引流。若魏在,应能协助更好...”
魏若来愣住了。他继续翻看。
“十月十二日,见魏与孩童交谈,神色温和,与平日判若两人。想起在伦敦时,也曾向往平凡生活...”
字迹在这里中断,仿佛书写者自觉失言,不愿继续。
魏若来合上笔记本,手指微微颤抖。那些简短的句子,像是无意中窥见的秘密,让他心跳加速。
就在这时,楼下传来脚步声。魏若来立即收起笔记本,持枪躲到门后。
---
顾魏跟随孩子来到一栋破旧的石库门房子前。屋内灯光昏暗,一位妇女躺在床上,咳嗽不止。
“妈妈,这个医生来看我了。”孩子跑到床边。
顾魏快速检查了妇女的状况,是严重的肺炎。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急救包——作为一名医生,即使是在执行危险任务时,他也习惯带着它。
“你先躺下,”顾魏对孩子说,“我需要为你检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顾魏,破晓时相见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顾魏,破晓时相见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