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细节,不是为了煽情,是为了让角色‘立起来’,让他从一个‘段子里的符号’,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陆砚辞的语气变得郑重,眼神里透着对创作的敬畏,“观众笑,是因为看到了段子里的‘梗’;可观众记住,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看到了那个加班后喝热汤的自己,看到了那个受委屈却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自己,看到了那个被陌生人温暖过的自己。在笑的同时,心里某个柔软的地方被轻轻戳了一下,有种‘对,这就是我’的共鸣。这种‘笑中带泪’,或者‘笑后有感’的东西,才是能真正刻在观众心里的,才会被人记住,甚至多年后还能想起‘当年有个段子,说的就是我’。”
“精辟!太精辟了!”郭得纲在电话那头猛地拍了一下大腿,发出“啪”的一声脆响,语气里满是恍然大悟的兴奋,连声音都拔高了几分,“您这话,真是把我心里的疙瘩给彻底解开了!我总算明白为啥早年您写的《买面茶》,观众记了十几年——里面那老掌柜,手抖着舀面茶,一勺面茶半勺洒,可每次见着穷学生来,总偷偷多舀半勺,最后还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多喝点暖身子’。观众笑老掌柜手抖,可心里记着的,是那份藏在糙话里的暖!这就是共情啊!”
他越说越激动,语速都快了几分,天津腔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确实!光图一乐呵,那是快餐,吃完就忘,留不住客;咱们相声得是‘家常菜’,看着普通,可吃着暖心,过后还想回味。就像我小时候,我妈做的炸酱面,没啥山珍海味,可我记了一辈子,因为里面有妈妈的味儿!以后我们写本子、创段子,真得多加这种能引起‘共情’的细节!”
他立刻举一反三,语气里满是茅塞顿开的通透:“就像写‘空巢老人’,不能只调侃他们不会用手机、学不会扫码,得写他们‘把子女的照片设成屏保,每天早上起来先对着手机说“今天我吃了饺子,香得很”,明明知道对方听不见,可还是想说’;写‘学生党’,不能只说他们考试挂科、熬夜复习,得写他们‘考前熬夜刷题,眼皮都快粘在一起了,妈妈悄悄端来一杯热牛奶,放在桌边没说话,轻轻带上门,生怕打扰他’;写‘外卖小哥’,不能只说他们送餐快、怕超时,得写他们‘雨天送餐,裤子湿了大半,鞋里全是水,可敲开顾客门时,还是笑着说“不好意思,路上有点堵,让您久等了”,转身下楼时,才偷偷揉了揉冻得发麻的脚’。”
郭得纲的声音里满是感激,带着点唏嘘:“谢谢您,陆先生!您这几句话,比我看多少本创作理论书都管用!以前我总跟弟子们说‘要接地气’,可到底啥是‘接地气’,我没说清;现在我明白了,‘接地气’就是‘接人心’,就是找到那些能让观众共鸣的小细节!这才是相声的内核啊——不是逗乐,是走心!”
这番关于“喜剧共情”的深度讨论,像一场及时雨,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直播间的弹幕瞬间被“共情”二字刷屏,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网友纷纷留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经历,弹幕滚动的速度快得像流星划过夜空:
“醍醐灌顶!终于明白为啥有些喜剧看完想哭——那不是煽情,是共情啊!”
“上次看德云社一段相声,写北漂租房,里面有句‘房东大妈冬天给我留着暖气,说“别冻着,出门在外不容易”’,我当场就哭了,因为我刚北漂时,房东阿姨也这么对我!”
“作为一个喜剧编剧,我以前总追求‘包袱密度’,觉得一分钟三个梗才叫厉害,现在才懂,没有共情的包袱,都是无根的浮萍,风一吹就散了!”
“陆先生说得对!笑只是表象,能戳中人心的,才是真·好作品!我至今记得十年前的一个小品,讲的是农民工过年回家,兜里没钱却给孩子买了新玩具,现在想起来还鼻子酸!”
“现在好多喜剧太浮躁了,把‘低俗’当‘接地气’,把‘网络梗’当‘共鸣’,根本没走心!希望创作者都来听听陆先生的话!”
多位圈内的喜剧演员、资深编剧和文化评论人也纷纷现身弹幕,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认证为“国家一级编剧”的李梅老师留言:“陆先生点出了当下喜剧创作的核心症结——重娱乐轻共情。真正的经典作品,从来不是靠流量梗堆砌,而是靠对生活的观察、对人性的洞察,让观众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这就是艺术的生命力。”喜剧演员王雷则感慨:“受教了!以前我演段子,总琢磨‘这个包袱怎么抖才响’,以后得先琢磨‘这个角色心里在想啥’,他的喜怒哀乐是啥样的!”认证为“曲艺评论家”的张帆老师也补充:“相声的根在市井,在人心。早年的经典作品,从《关公战秦琼》到《买面茶》,都藏着浓浓的共情味;现在的创作要想突围,就得回到‘共情’这条路上来!”
很快,#陆砚辞 喜剧共情# 的话题便以惊人的速度登上了微讯热搜榜,不到半小时就从二十名开外冲进了前十,阅读量迅速突破五千万,讨论量超过五百万,话题后面还紧跟着一个醒目的“热”字。网友们围绕“文娱创作如何接地气、动人心”展开了热烈讨论,形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创作大讨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