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的檀香愈发醇厚,是西域进贡的上等紫檀香,燃到中段时散发出沉静的木质香气,与案几上铺开的桑皮纸气息交织,形成一种令人心神专注的氛围。案几是前朝遗留的整块金丝楠木打造,长近丈余,宽约五尺,表面被岁月磨得光可鉴人,能清晰映照出窗外摇曳的梧桐影。
李杰双手捧着一卷厚实的名册,名册封面用暗红绸布包裹,绸布是蜀地特产的浣花锦,质地细密,上面用银线绣着简单的云纹,边角用黄铜片加固,铜片被打磨得圆润光滑,既显郑重又不失雅致。他将名册轻轻放在李世民面前,指尖在封面上停顿片刻,仿佛在掂量这份名单的分量 —— 这不仅是百名工匠的姓名,更是大唐火药事业的基石。
“陛下,这是臣筛选出的百名铁匠名单,按专长用三色标注。” 李杰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他翻开名册第一页,只见泛黄的桑皮纸页上用工整小楷写满了名字,墨迹是特制的松烟墨,黑中泛着青,历久弥新。每个名字旁都用朱砂、靛蓝、墨汁做了不同标记,旁边还附着蝇头小楷的注释。“红色标注的是擅长铸造的,蓝色是精通风箱鼓风的,黑色则是专于焊接的。标注旁的小字是他们的拿手绝技,比如这个王二,旁边写着‘擅球面校准’。”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名册上,指尖带着常年握笔的薄茧,轻轻划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他的指腹能感受到桑皮纸表面细微的纤维纹理,这是他批阅奏折时从未留意过的触感。当指尖停在一个用朱砂圈住的名字上 —— 王二,他抬起眼,语气中带着一丝好奇:“这个王二,有何特别之处?寻常铁匠铺里,叫王二的没有十个也有八个。” 御书房外的蝉鸣透过雕花窗棂传来,是那种夏末特有的悠长蝉鸣,与室内的寂静形成奇妙的呼应,仿佛在为这场关乎国之利器的谈话伴奏。
李杰俯身向前,袍角在光滑的案几边缘扫过,带起一阵微不可察的风。他指着 “王二” 二字解释道:“此人最擅长铸造球形模具,以前在东宫皂坊专做球形香皂模具。陛下您还记得去年进贡的荔枝香丸吗?那批香丸做成荔枝大小,球面圆润饱满,放在锦盒里摇晃都不会滚动,便是出自他手。” 他从袖中取出一枚晶莹剔透的玻璃球,这是他用改良的琉璃工艺制成的,里面封存着半块球形香皂,皂体上还留着精致的荔枝纹路。“您看这皂丸的弧度,每一处都严丝合缝,用卡尺测量,误差能控制在半分之内。这种手艺用来铸造火球弹壳再合适不过,能保证弹壳壁厚均匀,引爆时碎片分布更均衡,杀伤力比普通弹壳提升三成不止。”
李世民接过玻璃球,对着窗外透进的阳光转动,皂丸表面的光泽流转,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他仔细观察着球面的弧度,确实找不到丝毫瑕疵,连荔枝纹路的深浅都恰到好处。他想起李承乾倒台前,东宫皂坊曾因这些精巧皂模名动长安,贵女们以收藏不同造型的香丸为时尚,那时他只当是皇子的奢靡玩物,没想到如今这些工匠竟有了新的用武之地。“这玻璃球也是你做的?” 他突然问道,指尖摩挲着光滑的玻璃表面。
“是臣闲来无事琢磨的,” 李杰笑道,“用皂坊的蒸汽炉改良了熔炉,能将琉璃熔得更匀净。这玻璃球不仅能封存物件,还能聚光取火,将来或许能派上用场。”
“那这个李四呢?” 皇帝的手指移到一个蓝色标注的名字上,墨迹旁还画着小小的风箱图案,线条简练却栩栩如生。
提到李四,李杰的眼神亮了几分,像是在谈论一位难得的知己:“此人是皂坊的老把式,在东宫待了十五年,精通风箱鼓风的诀窍。皂坊熬制皂基的蒸汽锅需要恒温,多一度则皂基发黄,少一度则质地松散。他仅凭风箱拉杆的力度和频率,就能将温度稳定在正负五度之内,这手绝活,整个长安找不出第二人。” 他顿了顿,拿起案几上的硫磺样本,那是块淡黄色的矿石,表面泛着油脂般的光泽。“火药的焙炒最讲究火候,硫磺需在百二十度焙炒三个时辰才能去潮,温度高了会自燃,低了则杂质难除。李四调的风,能让硫磺焙炒的纯度提高一成,别小看这一成,在战场上就是十步杀伤范围的差距,是数十条人命的区别。”
李世民翻看名册,越往后翻眉头越舒展。他发现过半工匠的籍贯都标注着 “前东宫皂坊”,有些名字旁还记着 “擅长雕花模”“精于量料”“能识油温” 等小字,甚至有个叫赵五的,备注是 “擅做皂角切割,刀工精准至毫厘”。当看到最后一页时,他突然笑出声来,笑声在寂静的御书房里格外清晰,惊得窗外的蝉鸣都停顿了片刻:“李承乾倒台时,满朝都以为这些皂坊工匠会流落民间,要么转行做些粗活,要么就回乡务农,没想到竟成了你的左膀右臂。这可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