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夔北街道,党建活动室的窗户敞开着,却挡不住室内的沉闷。季秋水坐在会议桌的主位,面前摊着 8个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台账》,每一本都记录着 “主题党日活动次数、党员参与率、学习文件名称”,可数据背后,却是难以掩饰的 “形式大于内容”—— 有 3 个党支部上半年只开了 2 次主题党日,党员参与率最低的仅 28%;还有 5 个党支部的学习记录里,全是 “学习文件、观看视频” 的单调内容,看不到任何与民生、产业结合的痕迹。
“季书记,不是我们不想搞党建,是实在没思路。” 张家村党支部书记老周挠着头,语气里满是无奈,“每次通知党员来开主题党日,要么说‘没时间’,要么说‘又是学文件,没意思’。退休党员觉得‘年纪大了,帮不上忙’,年轻党员觉得‘党建跟工作没关系’,企业党员更是连人影都见不着,我们也没办法。”
季秋水翻着台账,看到某党支部的 “党员意见征集表” 上,有位年轻党员写道:“党建就是‘开会、签到、拍照片’,学的内容离我们太远,不如多做点实事。” 还有位企业党员留言:“我们想帮街道对接资源,可没人问我们的需求,每次都是通知开会,根本没意义。”
她抬起头,看着在座的党支部书记们:“党建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形式主义’,要是连党员都觉得没意思,怎么能指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在,我们不急于批评谁,而是要先搞清楚 —— 党员们到底想参与什么活动?党建工作到底该怎么跟民生、产业、治理结合?”
当天下午,季秋水就带着党建办的工作人员,开始了 “党员需求大调研”—— 她没有开座谈会,而是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党员,听他们说心里话。
第一站,季秋水来到退休党员张大爷家。张大爷今年 72 岁,党龄 40 年,以前是国企的工会主席,调解矛盾很有经验。“季书记,不是我们不想参加党建活动,是现在的活动太‘虚’。” 张大爷泡了杯茶,语气诚恳,“以前在厂里,我们搞党建,都是‘学完就干实事’,比如帮职工解决住房问题、协调子女入学,现在倒好,光学习不干事,我们这些退休党员,也想发挥余热,帮群众调解调解矛盾、跑跑腿,可没人给我们机会。”
季秋水在笔记本上记下:“退休党员需求:参与矛盾调解、民生服务,发挥经验优势。”
第二站,她去了渝复师范进修学校,找到年轻党员李老师。李老师是英语系的教师,党龄 5 年,之前很少参加街道的党建活动。“季书记,我不是不重视党建,是觉得街道的党建活动跟我的专业没关系。” 李老师坦言,“我想利用周末时间,给社区的留守儿童补英语,可不知道怎么跟街道对接;还有我们学校的医生党员,也想搞义诊,可没人组织,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季秋水又记下:“年轻党员需求:发挥专业能力,开展教育、医疗等便民服务。”
第三站,她走访了辖区内的一家民营企业 —— 夔北织衣厂,找到企业党支部书记王总。王总也是党员,企业有 12 名党员,却很少参与街道党建活动。“季书记,我们企业党员不是‘甩手掌柜’,是想帮忙却找不到方向。” 王总说,“我们厂有闲置的车间,想租给文创街的大学生创业,还能提供纺织材料支持,可不知道怎么跟街道对接;还有我们的财务党员,能帮小微企业做财务培训,可没人问我们的需求。”
季秋水的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企业党员需求:对接资源,助力产业发展、企业帮扶。”
半个月后,调研结束,季秋水梳理出了 “党员需求清单”:退休党员想 “发挥余热”,年轻党员想 “专业服务”,企业党员想 “资源对接”。她看着清单,心里有了思路 —— 党建工作之所以 “没人气”,就是因为脱离了党员的需求、脱离了基层的实事。要想让党建 “活” 起来,就得让党建跟着需求走、跟着实事走。
(一)“党建 + 民生”:退休党员的 “银发力量”
季秋水首先组织退休党员,成立了 “银发调解队”—— 从 8个党支部中,筛选出 20 名有调解经验、有责任心的退休党员,每人配备一本 “调解台账”,专门负责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的调解。为了让调解队 “有章可循”,她还邀请了县法院的法官,给调解队做了 3 次 “矛盾调解技巧” 培训,教他们 “怎么倾听、怎么共情、怎么找平衡点”。
“银发调解队” 成立的第一天,就接到了调解需求 —— 张家村的王大妈和李大妈,因为 “抢占公共绿地种菜” 闹了半个月,社区调解了 3 次都没成。“银发调解队” 的张大爷和陈大妈,当天就去了两家走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