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设设施:让 “倒垃圾” 变方便
座谈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季秋水就协调街道财政,采购了 10 个分类垃圾桶,按照 “每 50 米一个、巷子口必设” 的原则,摆在兴竹的各个角落。垃圾桶上清晰地标注着 “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还配了盖子,防止异味扩散。
为了确保垃圾桶及时清理,季秋水又从街道保洁队抽调 2 名保洁员,加上兴竹原有的 3 名,组成 “专职保洁组”,制定 “早晚各清理一次” 的制度 —— 早上 6 点清理隔夜垃圾,晚上 7 点清理当天垃圾,确保垃圾桶不溢满、不发臭。
“季书记,这垃圾桶就在我家门口,倒垃圾太方便了!” 之前倒垃圾的大妈,看到家门口的垃圾桶,笑着说,“以后我再也不往墙角倒垃圾了,还会帮着劝劝邻居。”
季秋水还在垃圾桶旁设置了 “温馨提示牌”,上面写着 “垃圾入桶,环境更美”,还画了可爱的卡通图案,让居民们看着舒心,也愿意自觉遵守。
(二)组建队伍:让 “破坏行为” 有人管
针对 “监管缺失” 的问题,季秋水组织居民成立 “环境监督队”,队员由退休党员、热心居民、小卖部老板等组成,共 20 人,分为 5 组,每天上午、下午各巡逻一次,发现乱倒垃圾、乱涂鸦、破坏树木的行为,及时制止并劝导。
为了让监督队 “有底气”,季秋水还制定了《监督队工作手册》,明确 “劝导优先、教育为主” 的原则,遇到不听劝导的居民,可联系社区干部或城管部门协助处理。同时,给每位队员配备了 “监督记录仪”,记录劝导过程,避免发生冲突。
监督队队长是退休教师张老师,每天早上,他都会戴着红袖章,拿着垃圾袋,沿着巷子巡逻。有一次,他看到有人往排水沟里倒污水,立刻上前制止:“同志,排水沟是排雨水的,倒污水会堵塞管道,还会发臭,影响大家的生活环境。前面就有污水井,多走两步就到了。”
倒污水的居民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把污水桶拎到污水井旁:“张老师,对不起,我下次注意。”
遇到孩子们想涂鸦,张老师也不批评,而是拿出提前准备的画纸和彩笔:“孩子们,墙上涂鸦不好看,咱们在画纸上画,画好了还能贴在社区的‘才艺墙’上,让大家都看看你们的画,好不好?”
孩子们高兴地接过画纸,再也不往墙上涂鸦了。
(三)积分激励:让 “护环境” 变主动
为了改变居民的习惯,让 “要我护环境” 变成 “我要护环境”,季秋水还制定了《夔北街道环境维护 “积分制”》,明确 “参与环境维护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服务券” 的规则:
基础积分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每次 1 分)、参与社区组织的环境清理活动(每次 5 分)、举报乱倒垃圾、乱涂鸦等行为(每次 3 分);
奖励积分项:主动清理公共区域垃圾(每次 2 分)、养护社区树木花草(每月 5 分)、带动邻居一起护环境(每月 10 分);
积分兑换:10 分可兑换一袋洗衣粉,20 分可兑换一瓶洗洁精,50 分可兑换一张理发券,100 分可兑换一桶食用油,积分还可累积,年底评选 “环境维护标兵”,给予额外奖励。
积分制推行的第一天,社区活动室里就挤满了来兑换积分的居民。张大叔拿着自己的积分卡,上面已经有了 30 分:“我这几天倒垃圾都分类,还帮着清理了巷子里的塑料袋,换了一瓶洗洁精,太值了!”
一位宝妈带着孩子来兑换积分,孩子手里拿着画纸:“妈妈,我今天在画纸上画画,没往墙上涂,张老师给了我 2 分,我要换个小笔记本!”
季秋水看着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积分制不仅是 “物质激励”,更是 “意识引导”—— 让居民们明白,护环境不仅能让生活更舒适,还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养成习惯。
四、机制落地的 “显着成效”
积分制推行一个月后,张家村的环境变化堪称 “脱胎换骨”—— 曾经堆积垃圾的墙角,如今摆上了居民自发捐赠的绿植盆栽;被涂鸦覆盖的墙面,一半变成了 “文明宣传墙”,印着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的标语,另一半则成了孩子们的 “才艺墙”,贴满了彩色蜡笔画;之前蔫蔫的桂花树,不仅抽出了嫩绿的新枝,还被居民用木栅栏围起,旁边立着一块小木牌,写着 “爱护树木,人人有责”,落款是 “张家村全体居民”。
季秋水清晨 7 点就来到张家村,刚走进巷子,就看到暖心的一幕:68 岁的王大妈提着两个分类垃圾袋,正踮着脚往 “厨余垃圾” 桶里倒剩菜,倒完后还从口袋里掏出纸巾,把桶口沾到的汤汁擦干净。“王大妈,您这倒垃圾还带纸巾啊?” 季秋水笑着上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