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夔北街道,梧桐叶开始泛黄。街道办会议室里,3 张年轻的面孔显得有些拘谨 —— 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吴、小陈、小郑,背着双肩包,手里攥着笔记本,眼神里满是期待,又藏着几分不安。
“欢迎三位加入夔北街道大家庭!” 季秋水笑着起身,给他们递上一杯热茶,“基层工作不像学校里的理论学习,需要跟老百姓打交道,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
街道办副主任赵志强却有些担心:“季书记,他们刚毕业,对基层工作流程、群众沟通技巧一窍不通,我看不如先让他们在办公室做台账、写材料,熟悉半年后再接触群众,这样稳妥些。”
“赵主任,我不这么认为。” 季秋水摇摇头,“基层干部要‘在干中学’,光靠看材料、写台账,永远不知道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咱们街道有经验丰富的社区主任、调解能手、老党员,不如给每个年轻干部安排‘导师’,让老同志们带着他们干,这样成长更快。”
随后,季秋水宣布了 “传帮带” 方案:小吴跟着和平社区主任李梅,学习社区走访、需求摸排;小陈跟着街道调解能手王芳,学习矛盾调解、群众沟通;小郑跟着退休老党员张大叔,学习街道历史、政策宣讲。方案里还明确:每周至少跟着导师下社区 3 次,每月提交 1 份 “成长手记”,季秋水亲自审核。
年轻干部们听完,既兴奋又紧张。小吴在笔记本上写下:“目标:学会跟群众沟通,年底能独立走访 50 户居民。” 可他不知道,第一次下社区,就遇到了 “下马威”。
周一上午,小吴跟着李梅去和平社区走访独居老人。来到 78 岁的张奶奶家,李梅刚进门就笑着说:“张奶奶,最近身体怎么样?昨天降温,您加衣服了吗?”
张奶奶拉着李梅的手,絮絮叨叨地说:“挺好挺好,就是腿有点疼,昨天小李给我送的膏药,贴了很管用。”
小吴站在旁边,手里攥着《需求登记表》,等李梅和张奶奶聊完,才生硬地问:“张奶奶,您有什么需求吗?比如助餐、助浴,或者其他服务?”
张奶奶愣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疏离:“没有没有,我挺好的,不麻烦你们了。”
接下来走访的几户老人,小吴都是这样 —— 只会问 “您有什么需求”,老人们要么说 “没有”,要么敷衍几句,根本不愿多说。中午休息时,小吴坐在社区长椅上,有些沮丧:“李主任,为什么老人们都不愿跟我说需求啊?我明明是来帮他们的。”
李梅笑着说:“小吴,跟老人沟通,不能上来就问‘需求’,要先拉家常,让他们觉得你亲切。你想想,陌生人突然问你‘你需要什么帮助’,你会不会觉得不自在?”
小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下午,季秋水特意来到和平社区,跟着小吴一起走访。来到陈大爷家,季秋水先走进厨房,看了看灶台上的菜:“陈大爷,您中午吃的面条啊?这面条看着就香,您牙口不好,煮得这么软烂,真会照顾自己。”
陈大爷笑着说:“是啊,牙不好,只能吃软和的。”
“我妈跟您年纪差不多,也爱吃面条,我每周都回家给她煮。” 季秋水坐下来,跟陈大爷聊起了家常,从 “做饭” 聊到 “儿女”,再聊到 “身体状况”。聊着聊着,陈大爷主动说:“季书记,我这洗衣机坏了,洗衣服不方便,不知道能不能帮我修修?”
离开陈大爷家,季秋水对小吴说:“你看,跟老人沟通,要先问‘吃饭了吗’‘身体怎么样’‘家里孩子最近回来吗’,这些家常话能拉近距离,等他们信任你了,自然会跟你说需求。你上来就问‘需求’,老人们会觉得你是‘来完成任务的’,不是‘来真心关心他们的’。”
小吴恍然大悟,在笔记本上写下:“跟群众沟通,先拉家常,再谈需求 —— 要让群众觉得你是‘自己人’。”
与此同时,小陈也遇到了难题。他跟着王芳调解 “邻里漏水纠纷”,楼上的住户说 “楼下故意找茬”,楼下的住户说 “楼上不配合维修”,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小陈忍不住说:“你们应该冷静点,楼上应该尽快找人维修,楼下也应该多体谅,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可他的话不仅没起到作用,反而让双方更激动了。“你这小伙子,没经历过这事,别瞎指挥!” 楼下的住户说。
小陈很委屈,王芳却拉着他说:“小陈,调解矛盾不能说‘你们应该怎么样’,要先听他们说,了解他们的难处。楼上的住户最近在装修,没时间找维修师傅;楼下的住户家里的天花板被泡坏了,心里着急,你要先理解他们的情绪,再帮他们想办法。”
随后,王芳先让楼上的住户说 “为什么没维修”,再让楼下的住户说 “漏水带来的影响”,等双方情绪平静了,才提出 “楼上先找临时措施防止漏水,周末找维修师傅,楼下配合维修” 的方案,双方很快就同意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