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乡间小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王大柱、翠兰和君陌离一家三口走在通往县城的路上,脚下的土路因为昨夜的露水而略显湿润,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咯吱”声。
王大柱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袖口和领口都缝补过,但整整齐齐。他一路上不停地东张西望,像是第一次出门的孩子,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期待。
“君同志,你说县里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宽的马路?听说还能看到汽车呢!”王大柱扭头问君陌离,眼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君陌离笑了笑,点头说道:“是有汽车,不过不多。县里比咱们村里热闹,街道两旁有商店、粮站,还有学校和医院。你们去了可得好好看看,开阔开阔眼界。”
翠兰挎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本农业书籍和笔记本,她走在君陌离身边,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她今天穿了一件干净的碎花布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显得格外精神。
“君同志,我这次去,一定要把新技术记牢了。”翠兰认真地说,“回去后,我得教给村里的姐妹们,让大家都能科学种田。”
君陌离看着她坚定的神情,心里一阵欣慰。他拍了拍翠兰的肩膀,说道:“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这次去县里,不仅是学习,也是咱们李庄的一次机会。如果能学到新技术,推广开来,咱们的玉米产量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小满走在父母中间,手里拿着一个用竹篾编的小笼子,里面装着一只他昨天捉的蟋蟀。他一路上蹦蹦跳跳,时不时掀开笼子盖子,看蟋蟀蹦跶两下,然后又赶紧盖上,生怕它跑了。
“爹,县里有没有蟋蟀?”小满仰起头问君陌离。
君陌离笑着回答:“县里可能没有田里的蟋蟀多,不过城里的小孩也爱玩这些。你要是喜欢,等学完了,咱们可以抓几只带回去。”
“好!”小满欢呼一声,抱着笼子跑到了前面,像个小领队似的。
凤紫鸾没有和他们一起走,她留在村里照看试验田,顺便帮着其他村民处理一些农活。临走前,她特意嘱咐君陌离:“到了县里,别光顾着看新鲜,记得多问技术员问题,把该学的都学回来。”
君陌离回头冲她挥了挥手:“放心吧,忘不了。”
县城比李庄热闹得多。街道两旁是整齐的砖瓦房,有些店铺门口还挂着红布幌子,写着“供销社”“粮站”“新华书店”等字样。路上行人匆匆,有挑着担子卖菜的农民,也有穿着工装骑着自行车的工人。偶尔还能看到一辆嘎斯卡车缓缓驶过,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王大柱一路上瞪大了眼睛,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什么都觉得新鲜。他指着路边的一辆自行车,对君陌离说:“君同志,你看那车子,没有马拉,自己就能跑,真神了!”
君陌离笑着解释:“那是自行车,城里人骑得多。等咱们村里条件好了,说不定也能买得起。”
翠兰则对街边的新华书店最感兴趣。她站在书店门口,透过玻璃橱窗往里看,里面摆满了各种书籍和报刊。她小声对君陌离说:“君同志,我听说这里能买到农业技术的书,要是能买一本带回去,那该多好啊。”
君陌离点了点头:“等学完技术,咱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书,买一本回去慢慢研究。”
三人按照县农业局的指引,来到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这是一栋两层的小楼,门口挂着一块写着“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木牌,门口站着一位穿着中山装的干部,正在和几个农民模样的人交谈。
君陌离走上前去,礼貌地说道:“同志,我们是李庄的,来送玉米苗,顺便学习新技术。”
那位干部打量了他们一眼,笑着点头:“哦,是李庄的同志吧?张局长已经交代过了,快请进。”
他们跟着干部走进了推广站的大厅。大厅里摆放着几张长桌,桌上放着一些玉米标本和土壤样本。墙上挂着几幅农业生产的宣传画,画上有金黄的麦田、丰收的玉米地和农民喜笑颜开的场景。
不一会儿,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他穿着一身整洁的灰色中山装,手里拿着一叠资料,看起来文质彬彬。
“你们是李庄的同志吧?”中年男子微笑着问道,“我是县农业局的技术员李明,负责这次的技术指导。”
君陌离连忙上前握手:“李技术员,您好,我是李庄的君陌离,这位是王大柱,这位是翠兰。”
李明点了点头,目光落在君陌离怀里的竹篮上:“这就是你们带来的玉米苗吧?我看看。”
君陌离小心翼翼地把竹篮放在桌上,李明拿起一株玉米苗,仔细观察了一番,脸上露出了赞许的表情。
“不错,这玉米苗长势很好,叶片宽厚,颜色浓绿,看来你们的科学种田方法确实有效。”李明说道,“我们这次来,就是要推广这些新技术,争取让全县的玉米产量都提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空间女配在六零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空间女配在六零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