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的专场发布会落幕不过半月,《中华香文化通史》便正式走进了大众视野。当第一批装帧精美的图书运抵盛唐香文化博物馆时,苏合香正带着传习基地的学员们调试新一批“长安十二香”的香材,墨香混着沉水香的醇厚,在凝香阁内酿成一段跨越纸页与时光的雅韵。
“苏老师,出版社那边传来消息,首印的三万册已经售罄,各大书店都在催着加印呢!”苏念唐抱着一摞刚拆封的通史,脚步轻快地走进来,脸上满是掩不住的欣喜,“还有好几所高校的老师联系我,说想把这部通史列为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必修教材,让学生们系统学习中华香文化的历史脉络。”
苏合香放下手中的香杵,接过一本通史,指尖拂过封面的烫金纹路。深蓝色的封面上,一枚玉雕香纹印章熠熠生辉,那是根据她穿越时携带的玉佩纹样复刻而成,下方“中华香文化通史”七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镌刻着千年香脉的流转。“能得到学界和大众的认可,便是对我们三年心血最好的回报。”她翻开书页,目光落在萧策整理的“盛唐宫廷用香制度”章节,那些熟悉的文字,皆是岁月沉淀的印记,“这部书,不仅是对过往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走进中华香文化的世界。”
话音刚落,萧策便拿着一份邮件打印件走了进来:“合香,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还有南京大学的教材选用通知都到了,他们希望你能抽空去学校,为学生们做几场专题讲座,结合通史内容,讲讲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几个国外的汉学研究机构,通过外交部联系到我们,说希望能将这部通史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发行,让国外的读者也能了解中华香文化的魅力。”
“国外出版?”苏合香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随即陷入沉思,“翻译之事非同小可,香文化涉及大量专业术语,还有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宗教相关的内容,稍有不慎,便会曲解原意。而且不同国家的香文化背景差异巨大,如何让海外读者理解‘长安十二香’背后的盛唐气象,理解香文化与中华文脉的深层关联,这是个不小的挑战。”
一旁的阿罗憾闻言,放下手中整理的西域香料资料,缓缓说道:“我倒是有个提议。当年我往来于西域与中原,曾结识过几位精通汉学与西域语言的学者,他们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又熟悉海外的文化语境。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我可以联系一下西域地区的高校,他们那里应该有不少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专家,或许能协助完成翻译工作。”
“除此之外,还需要邀请国内外的香文化学者共同参与。”苏合香点头认同,“国内的学者可以负责把控原文的准确性,确保专业术语和文化内涵不被曲解;国外的学者则可以负责调整表述方式,让译文更符合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补充必要的背景注释,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文化典故。”
苏念唐立刻拿出平板,记录下众人的想法:“我来联系国内的香文化学者和高校的翻译专业团队,再对接国外的汉学研究机构,组建一个专门的翻译委员会。另外,我还可以在‘长安十二香’的海外官网上,提前发布一些通史的节选内容和翻译片段,收集海外读者的反馈,根据他们的建议调整译文风格。”
计划既定,众人便各司其职,投入到通史的翻译与推广工作中。苏合香亲自筛选翻译委员会的成员,邀请了敦煌研究院的张教授、北京大学的周教授等国内知名香文化学者,以及法国香道协会的皮埃尔先生、日本汉学研究专家山口惠子等海外学者,确保翻译工作的专业性与严谨性。萧策则负责整理通史中涉及的唐代军事用香、民间香俗等内容的补充资料,为翻译团队提供更详实的背景参考,避免因历史语境差异造成误解。阿罗憾则专注于西域香文化相关章节的翻译指导,他结合自己当年的贸易经历,为翻译团队讲解丝绸之路沿线香文化交流的细节,让译文更贴合历史原貌。
翻译工作启动不久,便遇到了第一个难题——“香篆”一词的翻译。“香篆”不仅是一种制香工具,更是一种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香文化形式,涉及道教祈福礼仪、古代计时方法等多重文化内涵,在英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翻译团队多次召开线上会议,反复研讨,最终决定采用“Incense Seal”作为直译,并在注释中详细解释其形制、用途以及背后的文化寓意,同时附上香篆的实物图片和唐代香篆的使用场景插画,让海外读者能够直观理解。
类似的难题还有很多。“长安十二香”中的“合欢香”,不仅是一种香品,更承载着唐代民间婚礼的习俗与对夫妻和睦的期许;“行军香”则蕴含着唐代军事防御、士兵防疫等历史背景。翻译团队每遇到一个这样的词汇,都要查阅大量史料,结合文化语境,反复推敲译文,确保既准确传达原意,又能让海外读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苏合香更是全程参与,每当翻译团队遇到争议,她都会结合自己的穿越经历和香文化研究,给出精准的解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