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和尚沿着青石铺就的山路向上走,沿途不时能看到僧人在打扫庭院,或是在树下打坐。寺庙的庭院里种着许多不知名的草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与檀香混合的气息,让人心神瞬间平静下来。苏合香深吸一口气,只觉得连日来的疲惫都消散了不少,她忍不住问身旁的小和尚:“小师父,这些草药都是寺里自己种的吗?”
小和尚点头,声音清脆:“回苏施主,这些都是长老让我们种的,有薄荷、艾草、金银花,还有些是终南山特有的草药。每到春秋两季,长老会带着我们采摘草药,与檀香、沉香一同制成药香,供寺里僧人日常使用,也会送给山下村里的百姓,帮他们调理身体。”
苏合香心中暗暗赞叹,这与她研究的唐代“寺香文化”不谋而合。盛唐时,许多寺庙都会自制药香,不仅用于佛事活动,更会救济百姓,尤其是在疫病流行时,将药香点燃后熏染庭院,能起到消毒防疫的作用——就像当年“安史之乱”时,她在长安组织学徒制作“防疫香”一样。
穿过几重庭院,终于来到慧明长老的禅房。禅房不大,陈设简单,一张木桌、两把木椅,墙角放着一个古朴的香炉,里面正燃着一炷香,香气醇厚平和,不似寻常檀香那般浓烈,反而带着一丝清甜的草药味。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和尚正坐在桌前,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古籍,见他们进来,缓缓放下书卷,起身合十:“苏施主、萧施主,一路辛苦。”
“长老客气了,”苏合香连忙回礼,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桌上的古籍上,那书卷边缘已经有些磨损,封面上用楷书题着“香疗手记”四个字,正是她此行想要见到的珍贵文献,“冒昧前来打扰,还望长老海涵。”
慧明长老笑着摆摆手,示意他们坐下,小和尚端来两杯热茶,茶汤清澈,入口带着淡淡的菊花香。“苏施主为传承中华香文化所做的事,老衲早有耳闻,”长老呷了一口茶,缓缓说道,“‘长安十二香’的复原,‘盛唐香文化博物馆’的筹建,都是功德无量的事。只是听闻施主近来身体欠佳,老衲便想着,寺里这卷《香疗手记》或许能帮上忙。”
他将桌上的《香疗手记》轻轻推到苏合香面前:“这卷手记是唐代道宣律师的弟子智严法师所着。当年智严法师曾跟随道宣律师在终南山修行,精通医理与香道,他发现终南山的草药与香料配伍,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便将这些配方与使用方法记录下来,代代相传至今。”
苏合香双手捧着手记,指尖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页,心中满是敬畏。纸页上的字迹是唐代常见的楷体,虽历经千年,却依旧清晰可辨。她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开头写道:“香者,天地之灵韵也。入药可疗疾,入禅可静心,入日常可养性。终南多灵草,与香配伍,可补气血、安心神、健脾胃……”
“老衲看施主面色苍白,气息稍弱,应是长期劳心劳力,导致气血亏虚,”慧明长老看着她专注的模样,缓缓说道,“手记中记载的‘固本香’,用终南山的黄芪、当归与沉香、檀香配伍,制成香丸随身携带,或是点燃后熏闻,能起到补气养血的作用。还有‘禅定香’,用柏子仁、远志与安息香混合,睡前点燃,可安神助眠,施主不妨试试。”
苏合香连忙翻到手记中记载“固本香”的章节,只见上面详细记录了配方:“黄芪三两(晒干)、当归二两(酒浸三日)、沉香一两(老料)、檀香一两(印度产)、蜂蜜适量(炼制成膏)。将黄芪、当归研磨成细粉,与沉香、檀香的粉末混合,加入蜂蜜膏揉成丸状,如梧桐子大小,每日辰时、申时各含服一丸,或点燃一丸熏闻半个时辰。”
她心中一动,黄芪与当归本就是中医里常用的补气养血药材,而沉香、檀香不仅能调和草药的苦涩味,其本身也有安神理气的功效,这样的配伍既兼顾了药效,又融入了香道的雅致,正是唐代“药香合一”的精髓所在。
“多谢长老慷慨相借,”苏合香合上手记,郑重地向慧明长老行礼,“这卷手记对我而言,不仅是调理身体的良方,更是研究唐代香疗文化的重要资料。我定会妥善保管,待研究完毕,便立即送回寺中。”
慧明长老笑着点头:“施主不必客气。这卷手记若能为施主所用,让更多人了解唐代香疗文化,也是它的缘分。只是施主需谨记,香疗虽好,却需配合静养。当年智严法师在手记中也写道:‘香者,辅助也。若欲安康,需劳逸结合,心无杂念,方能见效。’”
萧策在一旁听着,适时说道:“长老所言极是。我定会监督她好好休养,不让她再像从前那般劳累。”
苏合香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却也明白萧策的苦心。这些年她总想着把传统香文化尽快推广开来,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若是身体垮了,再多的计划也无法实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醉爱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醉爱小说网!
喜欢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