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集团总部三十层的会议室里,晨间九点的阳光透过整块落地玻璃,斜斜地切在深棕色实木会议桌上,将桌角那叠标着“绝密”的《市中心核心区总部新址项目规划书》照得清晰。
顾沉舟坐在主位,指间夹着一支银灰色金属笔,没有像寻常高管那样频繁翻动文件,只是目光落在投影幕布上的地块航拍图——那片位于城市CBD心脏地带的地块,形状像块被斜切过的菱形,北临主干道,南接滨水公园,是近两年市内少有的“黄金地”。
“张总监,成本测算表再念一遍重点。”他的声音不高,却压下了会议室里若有似无的翻动纸张声。坐在左侧的成本总监张诚立刻直起身,推了推眼镜:“顾总,地块拆迁已完成,目前核心成本在设计与建设环节。按初步方案,若采用全玻璃幕墙+智能楼宇系统,每平米造价会超九千,比预期高出百分之十二;若降配,又怕达不到‘科技+地产融合标杆’的定位。”
话音刚落,市场部总监李薇立刻接话:“顾总,现在同行都盯着这块地呢——恒宇集团上个月刚在隔壁区落地了‘绿色办公大楼’,咱们要是设计跟不上,不仅丢面儿,后续招商也会受影响。我建议找国际设计院,比如之前合作过的AIM,他们的品牌效应能撑住调性。”
“国际设计院?”顾沉舟终于抬眼,目光扫过李薇,“AIM去年在城东的项目,交付后三个月就出现幕墙渗水,后期维修成本追加了八百万。我们要的是‘标杆’,不是‘标靶’。”
一句话让会议室瞬间安静。顾沉舟从不靠“名气”定合作,这是顾氏上下都知道的规矩——他接手集团五年,从传统地产拓展到科技领域,靠的就是“数据说话”,小到供应商选择,大到战略转型,从来没有“想当然”的决策。
他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点了点,转向设计院负责人陈默:“国内新锐团队有没有备选?重点看三个维度:近三年落地项目的客户反馈、成本控制率、以及环保技术的应用能力。别局限于有过合作的,把行业内评分前二十的工作室都列出来,下午五点前给我名单。”
陈默立刻点头:“明白,顾总。我这就安排人筛查,特别注意那些做过科技园区或高端办公项目的团队。”
顾沉舟“嗯”了一声,视线重新落回投影幕布:“项目启动会就到这,散会。张总监留一下,把成本测算的明细数据单独发我一份,尤其是建材采购的备选渠道,我要看看有没有压缩空间。”
其他人陆续离开,会议室里只剩下顾沉舟和张诚。张诚把整理好的明细报表递过去,忍不住多嘴一句:“顾总,其实有个事儿——昨天我跟建材商吃饭,听说恒宇也在抢这块地的配套资源,他们好像想跟咱们拼供应商,抬价的可能性不小。”
顾沉舟翻开报表,目光落在“钢结构采购”那一页,头也没抬:“抬价就抬价,只要质量达标,溢价五个点内都能接受。但要是敢以次充好,让法务部提前准备合同条款,咱们不做冤大头。”
张诚应下,刚要走,顾沉舟忽然叫住他:“对了,刚才陈默说的新锐团队,重点关注一个叫‘晚舟设计’的工作室,我前阵子看行业报告,他们去年做的城西科技产业园,成本控制比行业平均水平低十五个点,而且客户满意度是满分。”
张诚愣了一下:“晚舟设计?我好像有印象,创始人是个女设计师,叫苏晚,挺年轻的,听说性子特别倔,不接‘甲方乱改设计’的项目。”
“倔不是坏事。”顾沉舟嘴角几不可察地勾了一下,“专业的人,就该有专业的脾气。把他们的资料优先整理,我要单独看。”
与此同时,市中心老城区的一栋loft里,“晚舟设计”工作室的空气里飘着咖啡香和铅笔屑的味道。
苏晚坐在二楼的设计台前,面前摊着一张城西科技产业园的竣工图,手指在“中庭采光井”的标注处停着——这个设计是她去年跟甲方博弈了三个月才保住的,甲方想把采光井改成商铺,说能多赚两百万,但苏晚坚持“办公空间的自然光利用率,能提升员工30%的工作效率”,最后用详细的数据分析说服了对方,交付后甲方特意送了面锦旗,说“比预期多招了五个技术骨干,就因为员工喜欢这的环境”。
“苏姐,你看这个!”助手林晓抱着笔记本跑上来,屏幕上正是顾氏集团发布的总部新址招标公告,“CBD核心区的地啊!顾氏的项目,要是能拿下,咱们工作室就彻底出圈了!”
苏晚抬眼,目光落在公告里的“设计要求”上:“科技感与实用性结合,需满足绿色建筑三星标准,且预留未来五年的科技升级空间”。她没立刻激动,而是接过林晓的笔记本,翻到“项目背景”那一页,指尖划过“顾氏集团总裁顾沉舟”的名字——这个名字她听过,不是因为八卦,而是因为顾氏去年发布的《地产行业环保白皮书》,里面关于“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观点,跟她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脉之心破渊者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星脉之心破渊者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